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奥陶纪
扩展阅读
股票估值高适合买 2025-08-18 22:44:20

奥陶纪

发布时间: 2021-09-29 17:54:45

Ⅰ 奥陶纪有哪些项目

奥陶纪的玻璃栈道是奥陶纪的天空悬廊(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和云端廊桥,都在数百米的悬崖之上。

Ⅱ 奥陶纪地球上的霸主是什么

奥陶纪时期,地球上的动物仍然集中在水域中,尤其是海洋里,当时的霸主是鹦鹉螺。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头足类(与章鱼、乌贼是同一类),最早出现在5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它们具有与脊椎动物接近的发达的脑、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是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因为鹦鹉螺的螺旋外壳光滑如圆盘,形状很像鹦鹉嘴,所以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外壳截面,最外侧最大的隔断是动物体居住处

鹦鹉螺拥有敏锐的嗅觉,能对外界刺激及早做出反应。另一方面,鹦鹉螺繁殖后代是在水下数十米产卵的,这也能使鹦鹉螺免收外界的干扰,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Ⅲ 什么是奥陶纪 Ordovician

奥陶纪距今4.4亿年至4.95亿年,是地史上海侵范围最大的一个纪。由于当时浅海广布,气候温和,故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各门类的生物继续分化,并逐渐繁盛,海洋生物中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叶虫、笔石、角石、腕足动物等。晚期发生了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Ⅳ 奥陶纪的介绍

奥陶纪1(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符号O),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开始于距今488个地质单位之前(4.8亿年前)~444个地质单位之前(4.4亿年前),延续了4200万年。在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隔着一起大规模物种大灭绝——伽马射线暴。在此次物种大灭绝中,60%的物种灭绝,主要灭绝动物有:圆月形镰虫、彗星虫、原始生物。奥陶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85.4±1.9Ma(Million Anniversary,百万年、),结束于443.4±1.5Ma。奥陶纪在地质学上,是古生代中4.85亿年~4.43亿年前这段时间,可分为三个时期——奥陶纪早期(早奥陶世,4.85亿年~4.70亿年前),奥陶纪中期(中奥陶世,4.70亿年~4.58亿年前)和奥陶纪晚期(晚奥陶世,4.58亿年~4.43亿年前)。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世界许多地区都广泛分布有海相地层。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Ⅳ 奥陶纪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奥陶纪是4.84亿年前到4.44亿年前之间的时间,一共大约4100万年。奥陶纪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广泛遭受海侵的时代,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包括中国的大部分)都被浅海海水掩盖着,海洋面积的大幅增加,给海洋生物提供了宽广的生存空间,所以奥陶纪的海洋生物空前繁荣,比之前的寒武纪还要繁荣。奥陶纪的海洋中充满了三叶虫、笔石、鹦鹉螺、海百合等史前生物,当时的海洋霸主是鹦鹉螺,它们凭借巨大的身体和超强的掠食能力,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海洋中所向披靡。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前,海洋中生机勃勃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Ⅵ 奥陶纪植物

奥陶纪:海产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头足类珊瑚类繁盛.陆生植物出现,脊椎动物出现(甲胄鱼) 二叠纪|:三叶虫灭绝,菊石类兴起,昆虫出现.逻辑植物出现,爬行类辐射发展取代两栖类 三叠纪:鲎类繁盛,海产无脊椎动物减少,恐龙出现,鸟类出现,哺乳类可能出现.(植物没大变化,三叠纪紧跟二叠纪)

Ⅶ 奥陶纪的典型生物

奥陶纪海洋里生活着500多种三叶虫。这虽然没有寒武纪时期的种类多,但其数量仍是巨大的。这是今天三叶虫化石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三叶虫化石很容易找到,这不仅因为它们数量大,而且因为它们定期脱去外壳。随着动物的生长,外壳落入古海底,常常被掩埋,变成化石。从俄罗斯到摩洛哥到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海相岩石中已发现了几千种不同的三叶虫。有的长着长刺来抵御捕食动物,有的将眼睛长在长柄上,这样当它们埋在泥沙里的时候仍能看见外面。 三叶虫能够在海底游泳或爬行。但它们防御捕食动物的方法可能像今天的犰狳一样,将带壳的身体蜷缩成球状。我们知道三叶虫被其他海洋生物捕食,因为我们经常发现三叶虫化石上有被咬的痕迹。有颌鱼类的兴起可能促使许多三叶虫灭绝。但有些三叶虫一直生存到2.51亿年前的最大灭绝性灾难发生的时候。 4.49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奥陶纪晚期。此时的地球与现在的有很大不同:泛大陆尚未形成,今天的南美洲、澳洲、南欧、非洲、印度以及南极洲形成冈瓦纳大陆,其它陆地则分裂成一系列岛屿,分布在世界各地。奥陶纪是地球史上海侵最严重的时代,海平面比现在高出400米,现今1/3的陆地都被浅海覆盖。
奥陶纪的陆地上没有任何动物,植物在那时根本没有出现。所有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那时的动物与现在的也有很大不同,脊椎动物只有数种,节肢动物的种类也不到现在的1/10,海洋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动物统治着。
海中的顶级捕食者要属直壳鹦鹉螺。它身长6米,重150千克,是鹦鹉螺、章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的祖先。它几乎什么都吃,包括三叶虫、星甲鱼、板足鲎等动物。直壳鹦鹉螺也有竞争对手:有史以来最大的节肢动物:3.6米长的板足鲎。板足鲎看上去像是一只巨大的,没有尾钩的蝎子,是最古老的节肢动物之一。板足鲎经常与直壳鹦鹉螺争夺食物,但总是敌不过它们。
海洋的动物们悠闲地生活着,谁也没有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来临。
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伽马射线暴。距离地球6000光年以外的地方,一颗中子星与黑洞由于不明原因相撞,产生数束伽马射线暴,其中一束不偏不倚击中了地球。其实伽马射线击中地球的概率极小,小于1/100,000,000,这次地球真是很倒霉。
4.49亿年前的一天,一束来自6000光年以外的伽马射线穿透大气层,击中了地球。射线击碎了气体分子,地球大气顿时变得四分五裂。
海洋中的动物只感觉到大地剧烈的晃动,并不知道灭顶之灾已经降临。
射线击毁了3/1的臭氧层,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穿透大气层,杀死了大量浮游生物,破坏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饥荒开始四处蔓延。射线带来的辐射还杀死了大量珊瑚,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灾难发生一年后,饥荒已经蔓延至全球,无论生物处于食物链顶端还是底端,都在饥饿中苦苦挣扎。掠食者们需要杀死同类才能获得充足的食物。
灾难过后数十年,被击碎的气体分子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叫做二氧化氮的有毒气体。二氧化氮遮天蔽日,遮住了50%的阳光。地球失去了阳光的照射,气温开始迅速下降。动物的卵无法在低温中正常发育,导致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由于阳光照射忽然下降,气候变得很不稳定。海水产生巨大波浪,搅得动物不得安宁。直壳鹦鹉螺想去深海避难,但深海的水压很大,高水压将直壳鹦鹉螺不坚固的外壳压碎,这样它们只有死路一条。而它们的近亲鹦鹉螺有着坚固的外壳,使它们能够幸免于难。
灾难发生十年后,水温由原先的25摄氏度下降到10度,杀死了更多浮游生物,这加速了食物链的崩溃,但食物需求量较少的小型动物却不觉得饥饿,所以在饥荒中小型动物更容易生存。
灾难发生500年后,地球上3/1的生物都消失了,剩下的生物还在饥饿中挣扎。由于缺少阳光照射,全球平均气温由22摄氏度下降至10度,导致大量海水结冰,海洋动物再次失去了大量栖息地。冰川的蔓延速度快得难以想象,数年后,超过10%的海水都冻结了。冰川消耗了大量海水,导致海平面下降了约100米,原先的海洋有不少变为陆地。
冰期事件越来越严重,海洋中出现了大量冰山,冰山就像失控的汽车,横冲直撞,大量生物被它杀死。
灾难发生15万年后,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下降至5摄氏度,超过一半的生物都在严寒中灭绝了,剩下的生物能够幸存吗?
灾难发生20万年后,冰川时代终于过去。但地球的生命迹象几乎全部消失,地球需数十万年才能恢复以往的生机。原先生机勃勃的海洋变得死气沉沉,但剩下的浮游生物不断繁衍,修复了食物链。
距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已经过去了40万年,灾难已经基本结束。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种大灭绝,造成56%物种灭绝。直壳鹦鹉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发生了不良基因突变,体型缩小至2米。板足鲎在灾难之后迅速取代直壳鹦鹉螺,成为顶级掠食者。在这场灾难中还有一个获益者——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星甲鱼。星甲鱼属于头甲鱼类,没有颌部,它们的一支在灾难之后进化成最早长有颌部的脊椎动物:棘鱼。
致命的射线,严重的饥荒、遮天蔽日的有毒气体以及严重的冰期构成了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事件。

Ⅷ 奥陶纪地层

一、区域地层特征

北祁连地区奥陶纪地层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喷出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为洋陆转化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洋盆拉伸阶段—俯冲碰撞(沟弧盆体系)阶段—汇聚增生阶段)的产物。根据其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征,自老而新划分出阴沟群、中堡群、妖魔山组、南石门子组和扣门子组等五个正式地层单位。

1.分布范围

分布在敦煌-阿拉善古陆以南的广阔地区;大雪山、托来南山以北的北祁连山地区;野马南山以南的南祁连山地区。

2.岩性岩相特征

1)阴沟群:可分为a、b、c三组。

a组:基性火山岩夹变砂岩、硅质岩及少量安山质火山岩。

b组: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凝灰质板岩、板岩、变细砂岩、灰岩。

c组:灰—灰绿色变砾岩、变砂岩、板岩夹凝灰质板岩及中酸性火山岩。

2)中堡群:变砂岩、板岩加灰岩、中性火山岩、凝灰岩。

3)妖魔山组:灰岩、下部少量夹板岩或页岩。

4)南石门子组:深灰—灰黑色板岩夹变粉砂岩、变细砂岩、灰岩、泥灰岩。

5)扣门子组:安山质、英安质熔岩、凝灰岩、集块岩为主夹玄武岩、灰岩、砂岩、板岩。

3.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1)阴沟群底部属陆源类复理石碎屑建造,以暗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有石灰岩及菱铁矿、粘土等。普遍含硅质,属还原条件下的沉积,生物以底栖三叶虫为主;其上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钙-碱系列为主偶有拉斑质岩石,局部为细碧岩,厚可达600m以上,含铁碧玉岩多是在溢流式火山喷发的间隙中形成;最顶部则为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2)中堡群的下部是巨厚的细碧质的火山岩建造,其中夹有多层燧石岩或含铁碧玉岩,东部略偏酸性,所夹的砂岩、板岩中普遍含有黄铁矿晶粒,灰岩多呈透镜体出现,生物群以飘浮生活的笔石为主及少量的底栖三叶虫及腕足类,是在还原条件下由于大量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富H2S的环境中的沉积,海水振荡甚频繁。中堡群上部岩相西部仅见浅海闭塞环境下的碎屑岩建造,所夹灰岩呈似层状或扁豆状,有丰富的笔石及小型的三叶虫。在苏优河及其以东地区以中心式喷发的海相火山岩极为发育,永登一带出现偏碱系列的岩石,仍沉积大量的砂岩、板岩及板层的灰岩,生物群仍以笔石为主,有少量的底栖生活的三叶虫、腹足及腕足类。

3)妖魔山组及古浪组是在北祁连山区相对稳定条件下的沉积。以浅海相巨厚层的碳酸盐岩建造为特征,局部有零星的中心式火山喷发。成层稳定,大量底栖和固着生物发育,三叶虫、腕足类、珊瑚、头足类聚居在一起,局部构成介壳灰岩,表明当时海水很浅,阳光充足,具氧化环境,其底部可能属滨海相沉积。

南石门子组属浅海碎屑岩或碳酸盐岩建造,邻近主沉陷区局部有海相火山喷发岩,可构成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列,生物以珊瑚及笔石为主,其厚度可达1600m以上。

二、研究区地层特征

1.分布范围

在研究区主要出露有阴沟群a组,分布在丰乐河的石鸡河一带,面积不大,与区域地层方向一致,呈条带状沿NW-SE向展布(原来1∶20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认为是志留系的肮脏沟组(Sa)区域);阴沟群b组,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在金佛寺岩体的北西段,呈条带状沿近EW向展部;在东沟一带,呈条带状沿NW-SE向展布。

2.阴沟群a组(OYa)

(1)岩石组合特征

岩石组合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为钠长玄武岩(细碧岩)和凝灰质板岩。

(2)遥感影像特征

在遥感影像图上呈蓝灰色、亮土黄色较均匀浅色调,斑杂状影纹,宏观斑块状影纹图案,局部具鸡爪状纹形。粗糙程度低,以具蓝灰色色调、微地貌、沟谷形态为特征解译标志,总体可解译程度较高。

3.阴沟群b组(OYb)

(1)阴沟群b组岩石组合特征

阴沟群b组上部为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凝灰质板岩;下部为硅质板岩夹凝灰质板岩。

(2)遥感影像特征

其遥感影像特征由东向西为:东段(黑山梁南):呈暗绿色、深蓝灰色、砖红色斑杂色调,斑条状、斑点状影纹,较暗色条带发育(判译为中酸性岩脉),粗糙程度中等。中段(大青羊):砖红色、斑点状灰蓝色、浅黄绿色斑杂色调,以碎斑状影纹出现为标志,粗糙程度增强,平行树枝状水系。西段(阳凹大泉北):褐红色(为主)、褐灰色(局部地段为主)斑点状深色调,没有典型影纹出现,粗糙程度中等。

4.阴沟群沉积建造

奥陶纪是北祁连地区海相火山岩的重要发展时期,阴沟群地层的火山-沉积建造,则是这一时期火山强烈活动的真实记录。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环境和部位,形成不同建造(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图2-1)。

图2-1 祁连西段阴沟群构造-沉积环境示意图

(1)阴沟群a组沉积建造及洋脊环境的确定

阴沟群a组的火山沉积建造,细碧岩是在火山爆发期后溢流阶段形成的火山熔岩;喷发晚期形成安山玄武质角砾凝灰岩和碧玉岩、硅质岩等,并有火山热液的加入。

沉积建造和序列特征反映出阴沟群a组形成于靠近洋脊岛弧环境,其沉积建造特点既不同于岛弧,又有别于大洋中脊。

(2)阴沟群b组沉积建造及岛弧环境

阴沟群b组沉积建造主要为火山岩建造、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正常沉积岩建造,代表大洋岛弧环境的一套火山岩-沉积组合。

Ⅸ 重庆万盛奥陶纪有哪些好玩的

元旦即将到来,想锻炼胆识的游客可前往获得世界吉尼期记录并拥有最多高空挑战项目的万盛 奥陶纪 主题公园,亲身体验园内高空体验项目的刺激与精彩。那么重庆万盛奥陶纪有哪些好玩的呢?想知道的朋友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这个假期重庆周边旅游万盛奥陶纪是不错的选择哦!

8米“悬崖秋千”180°回荡
在万盛奥陶纪主题公园众多“高空体验项目”中,“悬崖秋千”是其一,4米“悬崖秋千”一度是游客口中最极限的挑战项目。而新推出的8米“悬崖秋千”在高度、惊险度、挑战度上都是4米“悬崖秋千”的2倍之余,难度增加,一定能够满足敢于挑战极限的游客。
元旦节起,奥陶纪将正式推出8米“悬崖秋千”高空项目,该秋千置于奥陶纪公园300米高的悬崖边上。与4米秋千不同的是,8米秋千首先需要把体验者往后向上拉到与地面90°垂直,并静止几秒钟,随后,瞬间将体验者放飞至悬崖上空,同样能达到与地面呈90°的状态,从开始到甩出的瞬间,等于180°的回荡。

该项高空挑战项目需要一定胆量,相对于园内的其他高空项目,8米“悬崖秋千”让小编望而止步,周边围观群众看得惊心动魄。当之无愧是最需要胆量的极限挑战。

刺激不断 高空项目挑战极限
突破自己的极限到底是什么感觉,怎样才算突破自己的极限?每个人看法应该都不一样,于奥陶纪而言,“挑战自己、突破心理”就是该公园针对人群做出的极限旅游理念。
今年,奥陶纪的“高空体验项目”不断吸引着重庆周边、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游客。天空悬廊、悬崖秋千、云端廊桥、步步惊心、极限飞越、高空漫步、高空荡桥、玻璃吊桥、高空速滑、丛林飞跃等项目各自有着不一样的挑战形式。
世界第一天空悬廊建在数百米的高空之上,悬挑支出长度69.6米,廊桥由宽变窄,且桥身全长近200米,全由透明玻璃构成。悬廊就像是一个巨型的字母“A”伸入云端,连接着蓝天白云。走在上面看着脚下清晰的崖底,有种悬在半空中的错觉。值得一提的是,在起风的时候,“A”字顶端随风晃动,真是“人在走,廊在抖”。
高空漫步项目置于落差150米高空悬崖上,由多个10cm间隔金属钢梁组成,步道不长,却胜在惊险刺激。玻璃吊桥和高空荡桥都以吊桥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屹立于300米的悬崖之颠,跨度150米,全透明玻璃建造而成。
步步惊心和极限飞越在悬崖边,100层楼高的高空,游客在间距0.8米-2.5米不等的平台之间高空跳远,挑战的是胆识,也是毅力。
速度快是高空速滑的特点,奥陶纪依托公园内地势优势,为游客推出了14条高空速滑线;另外,丛林飞跃是考验体力的项目,共有6条线,适合不同年龄段游客玩耍。

据公园管理方介绍,元旦节起,重庆又多一个可以滑雪的地方了,园内新推出《冰雪恐龙世界》——在雪地里和会动、会说话的恐龙来一场跨世纪的雪仗。“推出滑雪、玩雪项目主要是想增加游客冬季游乐的趣味性,游客既能客服恐惧挑战高空项目也能像孩童一样在雪地里翻滚嬉戏。”万盛奥陶纪主题公园营销总监邹玥说。

奥陶纪受热捧 国内外媒体游客争相体验
2016年,奥陶纪着手设计“天空悬廊”,今年5月,“天空悬廊”正式对外开放,独特的设计和惊险的体验度为游客呈现了一种新的项目体验,并荣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称号,一时间,游客蜂拥而至,知名度持续扩大。目前,天空悬廊的设计已经申请了专利,也就是说,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
单就今年的国庆节,奥陶纪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且其中两天时间,仅2个小时就达到了园内最大游客承载量。据介绍,一些体验项目排队时间甚至要花3个小时。
除了游客,国内外许多媒体也闻声而来,以图文、视频、直播、微博微信等形式介绍着万盛奥陶纪主题公园。通过网络的传播,奥陶纪的游客已经从本地扩大到国内和国外,当然,这里的高空体验项目势必会一直创新,带给游客的惊喜也将持续不断......
在众多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打造特色高空旅游体验公园,奥陶纪靠的不仅仅是万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主要的是在旅游方面大胆创新的尝试。

Ⅹ 奥陶纪时期出现了哪些动物

5.05亿年前奥陶纪几乎所有的陆地均位于赤道以南。非洲位于南极,同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接壤。奥陶纪末期,地球变得异常寒冷,超过一半的物种消亡了。

鹦鹉螺的出现

奥陶纪开始时,动物刚刚从一轮物种灭绝中复苏。

填补这一空缺的动物有鹦鹉螺目软体动物,鹦鹉螺目软体动物的生活范围不仅仅限于海底,它们还会在海中游泳。鹦鹉螺目带硬壳的特殊构造促成这一新的生活方式。

带盔甲的节肢动物

奥陶纪开始时,常见的一种带甲节肢动物是鲎(马蹄蟹)。

尽管叫马蹄蟹,并不是蟹,它身体前部由半球形的背甲护卫,把嘴和腿藏了个严严实实,后部由另一层稍小的硬壳护住,最后是长长的、带刺的尾部。

类似植物的动物

称为苔藓虫,是一种微小的无脊椎动物,由类似盒子的骨骼保护着。它们成群生长,组成的形状类似植物。

奥陶纪的海底还生活着类似植物的动物,如海百合,它们和海星、海胆同属一群,长着白垩盘构成的长茎,顶部是腕,可以用来集拢食物。直到今天,这两种海百合依然存在。

海星与海百合

在现代海洋中,生活着一类外形如五角星的动物,称为海星类。由于海星和海百合的身体表面有许多瘤突或棘刺,因此又称它们为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的骨骼具有网状结构性质。

在棘皮动物中,海星的体制是典型的五出辐射对称,形似五角星,海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4.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在现代海洋中仍然较繁盛。

海百合的身体分为茎(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基底有时生根,茎的顶端为萼,形似花萼。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1/3,在现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在海百合类繁盛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形成的海相沉积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丰富,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十分罕见。

三叶虫和鹦鹉螺的繁盛

从奥陶纪到志留纪时期的大海,断寒武纪后,节足动物繁荣兴旺起来,特别是三叶虫。

它在海底四处爬行,钻到沙或泥里,爬行痕迹也变成化石。

从志留纪到泥盆纪,三叶虫数量减少,到二叠纪末灭绝。

志留纪出现了命名为海蝎子的古生代最大的节中足动物,大的达两米长。

在软体动物中,鹦鹉螺类是最原始的同类生物。

称为直角石型,大多数呈直型成角有点弯,分为几层的壳由一条管贯通各空间,像鱿鱼,章鱼这些动物隐藏在螺的最尾部。

鹦鹉螺类中的极少一部分,作为“活化石”现在仍然活着,大多数则在中生代初期灭亡。

三叶虫、鹦鹉螺在鱼类出现以前。作为大海动物群的代表非常繁盛,成为古生代的重要标准化石(生存在特定年代、成为决定地层年代的标识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