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荀彧是曹操的人,他叫荀文若。 荀攸是袁绍的人,他叫荀文远。 他们是不是有关系啊
那时候讲的都是世家子弟两个是同宗好像是叔侄关系反正,三国时期许多能人异士虽然是至亲好友也都各投明主比如诸葛亮兄弟情三个人就不是同一阵营
⑵ 《三国演义》里曹操谋士荀文若名叫什么那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彧[yù]基本字意指有文采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教养;还有茂盛的意思;古时用于人名。该字在《书·大传》,《广雅》等均有出现。
⑶ 汉末的荀彧,这一位人物到底是功臣还是伪君子
从公元184年的黄巾之乱爆发东汉王朝开始丧失掌控天下的实权算起,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自立为帝的这段历史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群星璀璨的一个时代了。尤其是那些指点江山于乱世的大人物,更是具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汉末的荀彧,这一位人物到底是功臣还是伪君子?
董卓是不能算,暴徒一个;李傕、郭汜滥杀无辜,跟董卓半斤八两;吕布是倒戈将军不能担重任;袁绍、袁术兄弟光想着自己称帝,比曹操还性急,唯有曹操是个有耐心的狼。所以荀彧就果断押宝曹操,劝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才让汉室江山延续了二十多年,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总而言之,为了能让汉献帝留住最后的尊严,荀彧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后在强权面前没有低头,也算是忠臣一枚了。而曹老板当初起兵的时候,只是想力挽狂澜,挽救濒临灭亡的汉室江山,救民于水火。只是后来自己的威望得到顶峰,实力无限扩大,才顺势而为,产生了取而代之的异心。
简单来说,如果不选择辅佐曹操平定群雄的话,那汉室很可能就会如后世的唐朝一样,灭亡于群雄各自称帝的乱世之中。因此,他只有辅佐曹操一统天下才能使汉室在名义上继续延续下去。最终,荀彧在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仍旧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汉室舍生取义。虽说,此举确实是螳臂当车。但是,其行径着实是让人钦佩。
⑷ 三国杀里荀文若阵亡的台词为什么是“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难道文若是被曹操所杀么
1.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荀彧是跟随曹操最久的谋士,深知曹操的脾气,所以曹操便有意除去荀彧,他已经猜到。
⑸ 荀彧自文若,···翻译
荀彧自文若,···的翻译: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氏。祖父荀淑任朗陵令。荀彧父亲荀绲,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担任司空。荀彧小时候,南阳何颙感到荀彧与众不同,说:“此小孩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
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跟从太祖。太祖大喜说:“荀彧是我的张子房啊。”太祖虽然在外征战,军国大事都与荀彧筹谋。当初,荀彧举荐谋士,推荐了戏志才。
志才死后,又推荐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所推荐的人都称职,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兵败逃亡。袁绍已经吞并黄河以北地区,天下都畏惧袁绍强大。
太祖正在东担忧吕布,往南抵抗张绣,而张绣在宛城打败太祖大军。袁绍更加骄横,写信给太祖,其言辞怠慢无礼。
太祖大怒,出入举止失于常态,大家都认为是被张绣打败的缘故。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是不会追查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就去见太祖问之,太祖于是把袁绍书信给荀彧看,说:“如今我将要讨伐不义之师,而力量不敌,怎么办?”
荀彧说:“现在与您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表面上看似宽容而内心妒忌,任用人才而怀疑其心,您明理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是以度量取胜。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应变任何变化,这是以谋略取胜。
袁绍统帅大军松弛不严,法令没有执行,土兵虽然众多,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定执行,士兵虽然少,却都争先拚命效力,这是以武力取胜。
袁绍依靠祖上的资历,依靠仪表扮演聪明,沽名钓誉,所以那些能力差不懂装懂的人大多归依了袁绍,您以最仁义的态度对待人,推心置腹不讲虚情假意,以身作则谨慎俭朴,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所以天下忠勇正义的人都愿意为您真心效力,这是以仁德取胜。
用此四种优势辅佐天子,匡扶正义征讨不义之师,谁敢不追随呢?袁绍的强大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大喜。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进爵封为魏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太祖特殊功勋,暗自咨询荀彧。
荀彧认为太祖本是兴举义兵以匡扶朝政使国家得到安宁,秉承忠贞的心里,保持退让的真诚;君子用仁政爱人,不应该这样。
太祖于是心中不太舒服。太祖大军至到了濡须,荀彧生病了,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年龄有五十岁,追封谥号为敬侯。
原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朗陵令,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官令。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以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妾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荀或传》)
(5)荀文若扩展阅读: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
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国志
⑹ 徐庶的才能果真如荀文若所说才能胜他十倍还是荀文若在曹操面前谦虚的说法拜托了各位 谢谢
文若过谦了,才能十倍于他的人,莫说三国,整个中国史都不存在
⑺ 曹操为何杀荀文若
荀彧不是被曹操所杀的,而是因忧郁而死。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 ,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7)荀文若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
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⑻ 求写荀彧的诗词。
《咏史下·荀彧》
年代:宋作者:陈普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杂咏一百首·荀彧》
年代:宋作者:刘克庄
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
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
《荀彧》
年代:宋作者:卫宗武
曹公初见奇,直以子房许。
制胜算无遗,毙袁而诛吕。
意见稍有乖,几欲置鼎俎。
朝端存正论,九锡胡不取。
本安固难依,奸雄恶可辅。
初年歼击德宜,继又族文举。
嗜杀其如斯,大夫可以去。
见几奚不早,一死昧所处。
既不为夷齐,又不为伊吕。
徒抱忠贞心,遗憾亘千古。
⑼ 三国中荀彧是怎么死的
服毒自尽的。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史书上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9)荀文若扩展阅读
荀彧的主要成就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⑽ 荀文若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