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后宫 常在和答应哪个大 常在 答应 贵人 嫔 妃 贵妃 皇贵妃等 能有几个
在古代嫔妃等级中,常在比答应高一等级,答应、常在、贵人无定数,嫔最多6人,妃最多4人,贵妃最多2人,皇贵妃只1人。
在清朝,后宫嫔妃分为8个等级,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1)常在答应扩展阅读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
皇后、皇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她们都住在乾清宫两侧的东西六宫。一旦皇帝驾崩,按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居住。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
B. 答应和常在那个地位高
清代内廷分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三人,另有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C. 常在、答应、贵人的等级如何划分
贵人,常在,答应。
在清朝,后宫嫔妃分为8个等级,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在古代嫔妃等级中,常在比答应高一等级,答应、常在、贵人无定数,嫔最多6人,妃最多4人,贵妃最多2人,皇贵妃只1人。
相关解释
1、皇后
后宫权力最大的女人,也是一国之母,居住在中宫,主持后宫之事。皇后可以有10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达到了1000两白银。
2、皇贵妃(正二品)
皇贵妃也是后宫身份比较高贵的女人,仅次于皇后,皇贵妃可以有8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有800两白银。
3、贵妃(正三品)
贵妃有两名,她们分别可以有6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有600两白银。
4、妃(正四品)
妃子有6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是300两。
5、嫔(正五品)
皇帝最多有6名嫔,每位都可以有6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只有200两白银。
6、贵人(正六品)
贵人至多有4名宫女侍奉,每年的俸禄只有100两白银,少到可怜。
7、常在和答应(正七品和正八品)
常在有三名宫女侍奉,答应有两名宫女侍奉,她们的俸禄都是每年50两白银。
D. 宫里的职位中的答应和常在哪个官职高
答应,清朝后宫妃嫔的第八个等级,即最低等的级别。又记为大答应和小答应。清朝后宫总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答应只能有两名宫女和一名太监侍候。
常在,清朝后宫妃嫔的第七个等级,地位虽然低下但是并不是最低等的妃嫔。常在只能有三名宫女和两名太监侍候。
E. 「后宫甄嬛传」妃嫔等级“常在”“答应”“贵人” 有什么寓意,为什么取这几个字作为妃嫔名称呢
一、《甄嬛传》涉及到的是明清时期的妃嫔等级,详解如下:
1、综述: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2、详解:
到了明朝,朱元璋监于历代后宫宫女太多,秩序混乱,干预政事,后患无穷,曾进行过整饬。规定了六宫定制和出入制度。但这也无济于事,嘉靖皇帝,一次选入
宫中的有名号的妃嫔就有九人,其他无名号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诸妃中以皇贵妃位次最高,仅次于皇后,贵妃为第三。
宫人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宫廷中的宫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
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
的多少出入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二、关于“常在”“答应”还有“贵人”的名词解释如下:
1、常在,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与"答应"同为最低级妃嫔。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贵人,嫔,妃,贵妃。
2、答应,明清时对近侍太监和宫女之称。答应地位低下,平时很难得到皇帝的宠爱,且答应"无定位",在清代的皇宫中究竟有多少实难计算。
3、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清代置贵人于嫔位之下,后世也把贵人当作对地位尊崇的人的尊称。有时,也把贵人当作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的尊称。
三、取这样的名字完全是根据她们的身份地位而确定的,也就是说像常在还有答应这样的妃嫔必须随叫随到,也就没有地位了,贵人就不同了,地位相对比较高一点。
F. 甄嬛传中答应,贵人,常在哪个级别最高
贵人级别最高,常在居中,答应最后。
拓展资料:
《甄嬛传》的背景在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在民间传说中,谈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时,经常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说三千粉黛。总之,皇帝是妻妾众多。这些说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异性随心所欲的大量占有,就是这种权威的一种表现。为了满足皇帝无止境的私欲,同时也为了子嗣众多,便于挑选皇位的继承者,于是,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后妃制度就逐渐确立和健全起来。
G. 清朝里的“常在”、“答应”分别是什么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 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馒馒来。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探望,就很不错。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殊荣。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
局)有一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绝。有一老妇侍彼多年,尝谈老太后入宫之后,仅归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于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丰六年,乃同治皇帝诞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归省之日,早有太监至其家中,告以某时驾到。其家人及亲戚人等,闻此旷典,莫不欢忭。邻居及行道之人,观者如堵。届时太监及侍卫群从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子地,叩头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于下,盖妃为皇子之母也。慈禧虽在宫中数年,性情毫未改变,谈笑一如昔日,毫无骄傲之容。家中各事,皆殷勤垂问,尤以其妹读书为怀。人人见慈禧之度量广大,性情温和,莫不称赞。慈禧问答各事,尽一日之欢。惟冬日昼短,瞬即暮。大监请妃回宫,恋恋不舍,云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言毕,赏赐家人,遂返宫中。此后未曾归省。后其母时时入宫视其女云。
满族入关以后,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满汉可以通婚。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在顺治五年(一**八)宣布,汉族官吏的女)“欲婚满洲者”,可以登记。清世祖自己,为了以身作败特地讨了汉人户部侍廊滦州石申的女儿做妃子。《永平府志》记载这位小姐颇得恩宠,因为她被赐居永寿宫,可以穿汉式冠服,她母亲石申妻赵淑人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下轿——“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舆入宫”!清朝第二个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宫中,也有汉姓。这种情形,在皇宫中就已开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个皇帝仁宗嘉庆,他的生母孝仪皇后本姓魏,是他父亲高宗乾隆的三个皇后之一(魏后)。
H. 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的月银各是多少
正宫皇后
皇后手握统率数千名“娘子军”的大权,还拥有丰厚的物质待遇,每年一千两白银的津贴是其他众妃望尘莫及的。
嫔妃、贵人
做到嫔妃、贵人这一级别基本上也算够不简单了!象征着嫔妃身份的每年两百两津贴,其实亦多出正一品大臣二十两。
就算是永远都做答应或者常在,待遇总比九品官的30两俸禄要强上好几倍哦!可见,当官儿还不如作后妃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希望你喜欢啦 ,望采纳!
I. 清朝的答应和常在是怎么回事
一、答应
常在在清代后妃制度中,品级为七品,属于最末品,人数无定数,既没有限制。答应本为宫女之称。入清以后,其地位发生了变化,而且成为女性的专称。在顺治朝所拟的妃嫔中,还没有答应的名字。
从康熙朝开始,答应才成为皇帝的小妾,她们的职责是跟随妃嫔居住在后宫,“勤修内职”,不能随便跑到前朝交接大臣。答应在皇帝的妻妾中虽处于下层,但大小也是个“主”,因而也享有一定的待遇。
答应的食品、日用为:猪肉一斤八两,陈粳米九盒,随时鲜菜二斤,黄蜡一枝,羊油蜡一枝,黑炭夏五筋、冬十筋(斤)。答应若能生下皇子或公主,到满月时还可得到恩赏银五十两,帛十端(端为古布帛长度,具体指数说法不一,一说一端为二丈,一说一端为六丈)。
清代答应处在皇帝妻妾低层,绝大多数生活凄凉,命运不佳。
二、常在
常在,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比“答应”这最低级妃嫔位分高一级,为六品。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或常在。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贵人,嫔,妃,贵妃。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常在的食品、日用为:猪肉5斤,陈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两,香油3两5钱,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醋2两,鲜菜6斤,茄子6个,王瓜5条,一两五钱重黄蜡2支,一两五钱重羊油蜡1支,黑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
(9)常在答应扩展阅读:
无论答应、常在,都是清代后妃的品级制度称号。
清朝后妃制度,指的是妃嫔的选择、册封、晋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关制度,随着时间而逐步完善。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清朝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J. 清朝的常在 答应是什么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 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馒馒来。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探望,就很不错。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殊荣。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 局)有一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绝。有一老妇侍彼多年,尝谈老太后入宫之后,仅归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于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丰六年,乃同治皇帝诞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归省之日,早有太监至其家中,告以某时驾到。其家人及亲戚人等,闻此旷典,莫不欢忭。邻居及行道之人,观者如堵。届时太监及侍卫群从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子地,叩头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于下,盖妃为皇子之母也。慈禧虽在宫中数年,性情毫未改变,谈笑一如昔日,毫无骄傲之容。家中各事,皆殷勤垂问,尤以其妹读书为怀。人人见慈禧之度量广大,性情温和,莫不称赞。慈禧问答各事,尽一日之欢。惟冬日昼短,瞬即暮。大监请妃回宫,恋恋不舍,云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言毕,赏赐家人,遂返宫中。此后未曾归省。后其母时时入宫视其女云。 满族入关以后,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满汉可以通婚。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在顺治五年(一**八)宣布,汉族官吏的女)“欲婚满洲者”,可以登记。清世祖自己,为了以身作败特地讨了汉人户部侍廊滦州石申的女儿做妃子。《永平府志》记载这位小姐颇得恩宠,因为她被赐居永寿宫,可以穿汉式冠服,她母亲石申妻赵淑人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下轿——“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舆入宫”!清朝第二个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宫中,也有汉姓。这种情形,在皇宫中就已开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个皇帝仁宗嘉庆,他的生母孝仪皇后本姓魏,是他父亲高宗乾隆的三个皇后之一(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