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是多少岁
141岁。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副对仗工整,构思奇妙的祝寿妙联。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出了上联。
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我国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为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就是一百四十岁加一岁,也是一百四十一岁。对句绝妙。
这是个说一老者年纪的对联,上下联都是指141岁。
60为花甲,花甲重逢为120,三七21,共141岁。60*2+3*7=141。
古稀为70岁,古稀双庆为140,一度春秋为1岁,共141岁。70*2+1=141。
按我国古代纪年法,六十为花甲。“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二十一岁。这样一百二十岁,加上二十一岁,共为一百四十一岁。出联称奇。
对联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②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个春秋的故事
乾隆年间,国泰民安。有一年,乾隆南巡时遇到一个老寿星,高龄是141岁,乾隆私下得知后想考一下大学士纪晓岚,于是出一上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何等聪明,知道60岁为一个花甲,花甲重开就是六十乘以二,得一百二十岁,加上“三七”是三乘以七等于二十一岁,即一百四十一岁。纪晓岚立刻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个春秋
③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的意思是什么
是祝福老人郭钟岳141岁高龄的意思。
古稀指70岁,双庆是两个70岁,也就是140岁的意思,再加一度春秋,也就是加上1年,正好141岁。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百岁老人郭钟岳倍受赏赍。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3)古稀双庆扩展阅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为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为老人,故称之。
首次举办的千叟宴,年65岁以上年长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到京城参加阳春园的聚宴。当时赴宴者有千余人,皆系耄耋长者,社会各阶层次人物皆有,从这次千叟宴的举办,各地掀起敬老爱老之风,可谓盛行。
康熙时期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千叟宴宴请中人,最著名的就是百岁老人郭钟岳(1680-?),字叔吾,又字叔藩,号外峰,福建人。
乾隆四十九年,以福建钦赐进士郭钟岳年届一百四十一岁,来浙迎銮,赏国子监司业。 97岁中举,在温州39年,算起来至少有136岁。其他的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六日,被接到北京参加千叟宴,在宴会上受皇帝赏赐甚丰。乾隆皇帝还特赠诗,有“诚云天下老”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千叟宴
④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副祝寿对联,是指寿星一百四十一岁。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一个循环为六十年,甲为天干之首,子为地支之首,通常以甲子代指六十年,甲子也称花甲;重开意为两个甲子,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岁则为一百四十一岁;
古稀也是古代代指年龄,“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指人到了七十岁,春秋指一年,古稀双庆为一百四十岁加上一岁则为一百四十一岁。
(4)古稀双庆扩展阅读:
古代年龄称谓:
二十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三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四十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五十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六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七十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八十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九十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一百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年龄称谓
⑤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是什么意思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花甲是60岁,重逢就是120岁,三七岁月是21岁,加起来就是141岁。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是70岁,双庆就是140岁,一度春秋是1岁,加起来就是141岁。
这是一副对联,出自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纪晓岚在千叟宴上作出的。花甲,专指六十岁,古稀,专指七十岁,这两个都是习语。
(5)古稀双庆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为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为老人,故称之。
首次举办的千叟宴,年65岁以上年长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到京城参加阳春园的聚宴。当时赴宴者有千余人,皆系耄耋长者,社会各阶层次人物皆有,从这次千叟宴的举办,各地掀起敬老爱老之风,可谓盛行。康熙时期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清昭梿的《啸亭续录·千叟宴》中记录了康熙、乾隆时期千叟宴的盛况:“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 乾隆乙巳, 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
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⑥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是说多少岁
一百四十一岁。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中,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花甲重逢即一百二十岁,“多一度春秋”即加三七二十一岁,即一百四十一岁。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中,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古稀即七十岁。
古稀双庆即一百四十岁,“多一度春秋”即加一年,同样是一百四十一岁。
(6)古稀双庆扩展阅读: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出自清代乾隆和纪晓岚的对联,是乾隆和纪晓岚在千叟宴上为一位141岁的古稀老人作的对子。上联为乾隆所作,下联为纪晓岚所作。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
席间,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赐予大家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百岁老人郭钟岳倍受赏赍。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⑦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出处
28位粉丝
花甲重放:60*2=120 三七岁月:3*7=21 120+21=141
古稀双庆:70*2=140 多一个冬秋:1 140+1=141
⑧ 古稀双庆
141岁.花甲是60岁,重逢就是两个,120,三七岁月就是21年,结果是141;古稀是70,双庆就是140,加上一度春秋还是141
⑨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联的数字分别都是141,此联出处是有典故的。
原文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是原自乾隆皇帝千叟宴的那个老人141岁,花甲,专指六十岁。古稀,专指七十岁。这两个都是习语。这副对联是乾隆皇帝与纪晓岚在乾清宫开千叟宴时,为贺一位老人一百四十一岁而作,除习语而外,还用了积算。花甲重开,即两个六十。三七,即二十一。古稀双庆,即两个七十。两联说的都是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赐下千叟宴,62岁的纪晓岚也奉诏参加。
千叟宴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圣祖康熙皇帝为了显示文治武功、天下太平,并庆祝多民族大融合,设千叟宴,大凡德高望重、年龄在65岁以上、不论官民都可参加,依年龄大小分梯次大宴3天,热闹非凡。宴会总共举办过4回,第一回是康熙52年,第二回是康熙60年。第二回举办千叟宴时,恰逢康熙登基一个甲子。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外,康熙帝统治天下开创了空前纪录,汉武帝也不过55年。当时,乾隆皇帝才12岁。看到宴会场面这样盛大,他记忆深刻,所以到他在位50年时,他也学康熙爷举办千叟宴,宴请全国耆老,而县城规定60岁以上者均可参加。
那天,3000多人出席了宴会。君臣联吟,作诗唱和,多达3400余首。凡参加宴会者,皇上都有赏赐。礼品中有如意寿杖、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物,参加此次宴会的年龄最高者是一位141岁的老寿星。乾隆帝见到这老寿星,一时兴起,即吟出上联:“古稀双庆又添一度春秋。”让众官员吟出下联,但当时个个张口结舌,无以对答。正在这时,纪晓岚慢慢走上前来,高声吟道:“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众人啧啧称赞。乾隆帝非常高兴,当即颁下赐品。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⑩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是什么对联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构思奇妙的祝寿妙联。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出了上联。
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我国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为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就是一百四十岁加一岁,也是一百四十一岁。对句绝妙。
这是个说一老者年纪的对联 上下联都是指141岁.
60为花甲,花甲重逢为120,三七21,共141岁.60*2+3*7=141;
古稀为70岁,古稀双庆为140,一度春秋为1岁,共141岁.70*2+1=141。
按我国古代纪年法,六十为花甲。“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二十一岁。这样一百二十岁,加上二十一岁,共为一百四十一岁。出联称奇。
(10)古稀双庆扩展阅读
对联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