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杨遇春
扩展阅读
朋友帮买股票协议 2025-08-18 03:17:58

杨遇春

发布时间: 2021-10-03 06:58:25

⑴ 杨遇春做了哪些贡献

杨遇春(?~1837),清代将领。字时斋。四川崇庆(今属重庆)人。杨遇春武举出身,从武以来,他是靠镇压人民起义而受到朝廷赏识的,可以说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但同时,他在戍边时尽力竭力,为国家的安定也做出了贡献。死后追赠太子太傅,谥号“忠武”。

一、镇压苗民消灭义军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石峰保回民举兵反清,四川总督福康安率领军队前往镇压,杨遇春随从前往,因军功提升为龙安营把总。乾隆五十三年(1788),杨遇春又随从福康安出师台湾,攻打反清的林爽文部,叙功赏戴蓝翎,升为茂州营千总。乾隆五十七年(1792),杨遇春又随征廓尔喀,因军功提升为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嘉庆元年二月,杨遇春升为四川普安营参将。十月,因为攻打平陇起义军大本营奋勇出力,嘉庆下旨提升为广东罗定协副将。十一月,苗民起义军领袖吴延义被擒,起义被彻底镇压。

当时,湖北教徒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川陕各省都有人响应。嘉庆皇帝命额勒登保移兵镇压苗民起义的军队,到湖北攻打林之健、覃加耀等部的农民起义军,杨遇春也随同前往。嘉庆二年(1797)五月,在长阳县的廖家台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六月,又在打子台打败了起义军。闰六月,起义军转移到宣恩、建始等县,杨遇春带兵跟踪追击到羊公头、峦长坪,将起义军悉数擒抓斩杀。又在官店口打败了起义军,起义军转移到金果坪,逼近了金鸡口粮台。杨遇春带兵绕道赶去护守,果然起义军窥伺粮台,杨遇春将其打退,又追击到白鱼寨,斩杀了无数起义军士兵。

起义军转移到归州的终报寨。嘉庆三年正月,杨遇春带兵进攻终报寨。这里四面都是悬崖绝壁。杨遇春乘夜间攀着绳子登上去,率领士兵冒着矢石奋勇前进,活捉了起义军首领覃加耀、元帅张正潮以及头领覃加师等一百多人,斩杀士兵无数。

这时,农民起义军有青黄蓝白绿等号,又设置掌柜、元帅、总兵等称号。嘉庆皇帝命额勒登保移军赴陕西商雒一带攻打襄阳白号高均德、黄号姚之富、齐王氏部。杨遇春随着清兵进入陕西,转战川陕甘各地。从嘉庆四年到嘉庆九年,川陕甘三省起义军全部被杨遇春消灭。杨遇春因此屡受朝廷嘉奖,官职也一路飙升,历任甘州提督、固原提督,先后晋封云骑尉世职、骑都尉世职,赏赐他的财物更是丰厚。

二、处理兵变镇压工人

起义军被镇压之后,差领侍卫内大臣德楞泰等建议,在三省边界添设新兵巡逻弹压。因为杨遇春声威素著,兵勇悦服,请求让他暂且驻扎汉中,稽查训练。嘉庆帝批准了这一建议。

嘉庆十一年(1807)二月,杨遇春回原籍四川给母亲守孝,百日孝满之后,他由原籍到京城觐见皇帝。七月,杨遇春来到西安,听说宁陕新兵陈达顺等闹事,就会同陕西巡抚方维甸带兵驰往查办。嘉庆因为杨遇春能以公事为重,给予嘉奖。九月,起义的士兵从眉县的斜峪关向南逃到桃川五里坡。杨遇春带兵迎击,杀死了多名,抓住了他们的头领彭贵等人,然后分兵紧随在他们的后边追击。起义士兵形势窘迫,其中的头领满大若率领他手下的人请求投降,并缚住其首领陈达顺、陈克伦、向贵献给清兵。陈达顺等被在军前车裂而死。事情平定之后。当时投降的人中有原为起义士兵的二百多人,德楞泰让他们仍回到原来的队伍。

嘉庆皇帝认为德楞泰如此处理极其错谬,将坏法养奸,杨遇春竟然不听劝阻,又不据实奏参,随同附和,有负使命,下部议处,降三级调用。嘉庆皇帝命加恩降四级留任。后来,又因为杨遇春在剿办叛兵时,清官兵在方柴关临阵溃散,嘉庆皇帝便将杨遇春解任,交给陕甘总督全保、四川总督勒保查明奏参。十二月,杨遇春降补宁陕镇总兵官。

嘉庆十二年(1808),瓦石坪的叛兵韩金堂等闹事,杨遇春偕同提督薛大烈分兵攻打,很快就将其全部扑灭。嘉庆下旨予以嘉奖,下部议叙。嘉庆十三年,杨遇春进京觐见皇帝,命在乾清门侍卫上行走,仍授为固原提督。

嘉庆十八年(1814),陕西南山木厂停工,工人没饭可吃,就聚集造反。因为杨遇春熟悉南山情形,威望素著,嘉庆皇帝就命杨遇春率兵前往镇压。经过数次战斗,俘获或斩杀了几个首领,其余越工人也全部杀死。嘉庆皇帝命晋封杨遇春为一等男爵,并命他与长龄共同商定陕西的善后事务。三月,杨遇春偕同长龄上奏,请求移驻铁炉川、黄牛铺等处营员,并相应添募兵丁。下部议定施行。

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特加杨遇春太子少保衔,赏戴双眼花翎。

三、建树边关老死家中

道光五年(1825)十月,命杨遇春署理陕甘总督。从道光六年到道光七年,杨遇春率军镇压了反清者的后裔张格尔的义军,活捉了张格尔。

道光八年(1828)正月,杨遇春进京觐见皇帝,适值活捉张格尔的捷报上奏,道光命开复杨遇春任内的一切处分,实授陕甘总督,赏用紫缰,并下旨让杨遇春回任所。五月,杨遇春押解张格尔进京,因为这事件办得很妥帖,下部议叙。六月,道光命将杨遇春的画像放在紫光阁,并亲自作赞加以称扬。

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因为清兵迎战获捷,就将还未到达口外的东三省兵及四川兵结合沿途驻扎,等候撤回。又将口外各城兵员酌量裁减,并撤肃州军需局归并兰州,以节减浮费。道光皇帝对杨遇春的这些举措十分满意,并下旨让他回到任所。四月,杨遇春偕同西宁办事大臣恒敬上奏筹添察汉托洛亥蒙古兵数分布各卡,随同官兵防堵操练。道光皇帝下旨照办。

道光十二年三月,杨遇春遵旨议汰冗员,裁减甘肃、安西、直隶州州办一员,狄道、固原、宁州三州,陇西、安定、中卫三县训导各一员。八月,杨遇春又奏请酌量裁减陕安、鹿州州同一员,蒲城县巡检一员,宁羌州黄坝、褒城县马道驿丞一员,延安府、沔县训导各一员。此后,杨遇春又奏请裁减陕甘两省马步守兵及战马,为朝廷节省了许多粮饷干料。

杨遇春自青年时起即从戎,大小数百战,都冲锋陷阵,冒矢石弹雨,有时冠翎皆碎,有时袍裤被撕破了,却未曾受过一点伤,道光皇帝曾感慨他是一员福将。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杨遇春死在家中。

⑵ 杨遇春的宫保府

“宫保府”是杨遇春的将军府,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现存的惟一清代高级官员府第,建筑从布局结构到形制艺术,都体现清代中后期高级官员府第的风格特征。
1999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宫保府由崇阳镇南街迁移至大东街原祁公馆位置上。整个宫保府修复后仍旧保持原貌,建筑为两进院落,整体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三位一体”布馆按初拟定的“三位一体”布馆方案,博物馆内分别建《华阳国志》纪念馆、杨遇春宫保府陈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馆。《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方志”,研究东晋以前巴蜀政治史、古代西南经济史、西南民族史等,是“中国地方志的初祖。”纪念馆将《华阳国志》中“华”、“阳”所指的地域用沙盘模型展示,并对书中记述的三十多个民族和部落的名称、分布情况,主要民族的形成、历史传说等用多媒体展示,杨遇春宫保府陈列室,将参照原貌布置杨遇春起居室和书房。
2014年12月30日,修建并升级为崇州市博物馆。

⑶ 清朝一穷小子上街卖鸡,有人对他说:你日后必然富贵,后面应验了吗

最后这件事情应验了,而且这个人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名将杨遇春。这主要是因为杨遇春在早年间家里生活非常的贫困,只能通过在街上卖鸡鸭维持生活。而对他说这句话的人,正是他日后的师傅。因为有一天杨遇春在街上做买卖,路过了自己师傅的武馆。但是看到自己师傅手下的徒弟在那里练习武功,所以杨遇春才会按耐不住,并且在自己师傅的徒弟面前展示自己的武功。所以正因为如此杨遇春才被自己师傅看中,并且传授了杨遇春很多武功。

当然这也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的话,就算是有这样的机遇并且把握住了,也不能良好的运用自如。

⑷ 杨遇春的介绍

杨遇春(1909.3.1—1989)别号柳青,1909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武阳乡一个地主家庭。杨遇春早年入读雩水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农专,肄业一年,投入陆军第4军随营学校,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独立第7师排长。

⑸ 杨遇春是汉人还是满人

汉人

⑹ 杨遇春的讣文

遇春先生,别号柳青,民前二年三月一日,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武阳乡,其父碧秋公, 在乡创设螺石小学,螺峰书院,作育学子,嘉惠士林,望重桑梓,母赖太夫人,系出名门,相夫课子,里人称颂,遇春先生幼承庭训,稍长入雩水旧制中学,卒业后考入江西省立农专,肄业一年,慕军旅生涯,投入陆军第四军随营学校,毕业后,任独立第七师排长,民二十二年春,在福建泰宁率部反委以闽粤赣三省总中将薪顾问,旋调南昌行营中将薪参议,足谋多中。二四年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结业后任军委会中将待遇参议。
七七变起,首都江堰陷敌,奉派第十九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旋改为江南挺进军总指挥部,并代总指挥职务,在苏浙皖边区建立基地,力抗强敌,二十七年秋,部队改编,奉调为江西全省游击副总指挥兼第九战区庐山地区指挥,仅以赣保两个团,固守庐山,血战达十一月之久,达到使命,响世中外,称庐山孤军也,旋兼任赣九区行政专员及区保安司令,民国三十年春,奉召赴渝,指示相助戴笠参军工作,兼任江西省缉私处处长,三十三年调任军委会别动军第二纵队指挥官,迄后胜利复员,所部改编为交警第二总队,仍任总队长。三十六年春,调任第二绥靖区第二处处长,翌年华北危急,奉调交警第三旅旅长,率部转战于北宁路,塘沽一带,后奉令转进,调防浙赣路,兼任护路司令,三十八年夏转战福建泉州,兼任该地区戒严司令,十月奉令率部至金门改编,编后来台。任国防部少将参议,四十年八月,奉调总政战部第六组少将组长,四十四年调任台湾省保安警察第一总队总队长,五十三年升任警务处副处长,后升任警政署副署长,以迄六十六年五月届龄退休。
总观遇春先生一生,多在军旅,提师奋战,功在国家,及能获颂云麾四等勋章,干城,光华甲等奖章,忠勤勋章,胜利勋章多座,晚年转警,襄助署长四任之久,筹谋羽赞,历功至伟,乃能获颂一等一,二,三,级警察,奖章多座,至其平居处事待人,自有口碑,勿须琐述也。
遇春先生夫人余梦鸣女士系南昌贵族千金,贤良淑德,曾在战争年代救死扶伤,受之惠泽之人遍天下,后迁移至台思儿忧郁而终。遇春先生后续夫人谢曼平女士,抗日时结离为一贤淑之内助,先生抱病时,百端侍奉,尤为难得,共有子六人,女三人,均忆成家立业,积善之家,兰之竟秀,理所固然耳,今先生骤归道山,哲人日远,典型在昔,惟未睹国家强盛统一,不无遗憾。

⑺ 杨遇春的三首诗和三副对联

《杨遇春的三首诗和三副对联》

作者:杨正苞杨锐

杨遇春(1761—1837)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清代最后一位军功显赫的名将。遇春自嘉庆五年(1800)先后任甘肃、固原提督至道光五年(1825),在任26年。此时陕甘总督额勒登保告老,总督出缺。道光帝以遇春在西北时久,熟悉情况且威名卓著,欲加擢拔继任。部分文臣以遇春“不学”难以胜任,持反对态度。道光帝几经筛选,仍未觅得堪当此任者,遂命遇春署理该任,以观后效。遇春在职主持军事,平定了由英帝国主义支使、外国野心家参与的南疆分裂势力头领张格尔的叛乱,收复了喀什等四城,维护了多民族祖国的统一和国土的完整,以功获实授。遇春总督陕甘十年,加强国防,组织屯垦,兴利除弊,使“朝廷无西顾之忧”。
遇春幼年发蒙,在家塾学习,至12岁时因祖父占魁公变产救助役夫,家道中落,始断正规学习,但已读过《三字经》、《声律启蒙》、《四书》、《五经》、《史记》、《三国》和唐诗等书。此后在农闲期间,遇春也在祖父和乡塾师指导下继续学习,实已具有文史知识的根基。他17岁时,方改习骑射,18岁入崇庆州武庠,又得刘醇斋教导培养。平时,家书均亲笔书写,即奏议亦先自拟稿,再让书办按程式誊写。尝云“军中自有礼乐,不知书者,不可与言忠孝”。他对士卒的学习十分重视,兴办义学教练军中子弟,且常亲为士卒及子弟宣讲。诗人汪少海纪实诗云:“遍向偏裨收将种,居然弦歌类儒林”。遇春晚年还撰写出《兵事备要》十一篇,凡数万言。以是谓遇春非文官出身尚可;谓为其“不学”,则显属偏见了。
道光十五年(1835),遇春告老,帝命“缓缓来京陛辞”并晋封一等昭勇侯。恩遇之隆又引起了部分文臣对他的妒嫉,欲通过文事辱之而后快,遂有借庆贺及饯行之名邀游西山卧佛寺之请。当谒卧佛时,文臣们提议作诗纪事,公推遇春带头。遇春推谢不得,只好指向卧佛咏道:“你倒睡得好”。文臣们听了暗笑不语。遇春继续咏道:“一睡万事了”。文臣们听这一承接,不免意外,觉得稍有意思,心想看你如何转合。遇春又继续咏道:“我若同你睡,江山何人保!”惊人之语切合身份,大超凡俗,令文臣们惊讶不已。
出了寺门,见丛林中鸟窝甚多,一些不服输的文臣又借不成诗题的“鸟窝”为题,促遇春题咏。遇春心知其意,也未推辞,指着鸟窝咏道:“一窝两窝三四窝”,文臣们开始得意了,却连赞好诗!遇春继续咏道:“五窝六窝七八窝”,文臣们不禁失笑了,还是一味赞好。遇春仍从容咏道:“耗尽皇粮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文臣们虽有些不自在了,但仍不甘心,再次敦促咏诗。
遇春心里有点愤然了,也就接着咏道:“少事戎行未学诗,诸君何必强为之。朝廷恩俸公同享,边塞风霜我独知。”一再纠缠的文臣们也不免愧形于色而尴尬收场。
遇春任甘肃提督期间,途经陕西沔县,特往定军山拜谒诸葛武侯墓并题联以志钦慕:
大清嘉庆七年岁在壬戌
二表竭臣忠,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复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杨遇春题
此联自题后即悬挂于祠中,“文革”中被毁,1984年由书法家张敏之补书。读联文可知遇春对刘备、诸葛的品格、事功的崇敬和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地区关系,故以“蜀汉”为正统。
遇春告老回乡后,曾书一联悬挂于门前,文曰:
圣德如天
臣心似水
识者告以“上下联挂倒了。”遇春道:“若无君恩圣德,焉有臣的今日,故当如此挂。”自此,崇州民间又多了一句歇后语:“宫保府的对子——反的”。在那“朕即国家”的封建社会,遇春有如此思维,是可以理解的。
遇春在成都南门外锦江南侧有别墅一院,房舍建构一般,但有一练武场及偏西有一台亭较为特殊。亭建台上,可供眺望,遇春名之曰“望禾”,又自撰联云:
坐来觉有山林气
到此无忘弧矢心
联语表达了一个退居大臣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和不忘武备的忧患意识。此别墅后由其玄孙永洪以“不分割,供公用”为条件,半捐半售与四川学政。先是设宋儒蜀人范景仁(镇)、范淳夫(祖禹)、张南轩(栻)、魏鹤山(了翁)四先生祠于内,仍设杨遇春栗主(牌位)在后,以表彰蜀贤。1910年,存古学堂创立即以此为学舍;1912年,国学院迁入,存古并于国学院,故门前通道亦称国学巷。国学院合并于四川大学后,原址先后改为川大附中及济川中学,校门迁至小天竺街,即今之成都市第十六中学所在。

杨正苞:杨遇春第六代孙
作者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杨 锐:杨遇春第八代孙

⑻ 杨遇春的人物简介

1927年参加南昌“八一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遇春很能打仗,特别擅长游击战术,历任红12军独立第7师第1团代理团长,红34师101团团长,1932年4月兼闽西军区汀连清宁指挥部分部指挥,5月任红12军35师师长,10月任苏区模范少年先锋师师长,1933年任福建军区建泰黎红军独立师师长,6月任粤赣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团长,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重要将领之一。
1933年,中央苏区掀起“消灭地主”运动,杨遇春父母叔伯均被逮捕清算,家产全被没收。他深感自身难保,枪杀政委高传遴后叛投国民党,任56师师部参议,1934年调任蒋介石南昌行营中将薪参议,1935年兼任军事委员会招抚特派员公署参谋长,同年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1936年任重庆行营参议,1937年任军委会中将薪参议。后任第19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在苏浙皖边区建立抗日基地。
1938年6月,国民政府划庐山为抗日游击根据地,由江西省派地方部队保安第3、第11两个团防守。8月,成立“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任命杨遇春为副总指挥,负责指挥2个保安团坚持庐山抗日游击战。8月31日,杨遇春同蒋经国等人在庐山大月山主持庄严的升旗仪式,致训说:“我们在庐山升旗,便是宣示我们的决心,我们决心以血肉保卫此庐山神圣地区,我们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也要继续完成我们的任务。”
10月初,星子的日军101师团完成战地补充,开始猛攻隘口街。隘口街是庐山守军下山的最后一条通道,一当失守,庐山就会被完全包围。扼守隘口街的叶超军长一面死顶101师团,一面打电话给杨遇春,问:“有把握守没有把握守?要撤退不要撤退?假使要撤退的话,就赶快撤退,否则便来不及了。” 杨遇春答:“守是没有把握,但也决尽我的能力。要牺牲,就牺牲算了。”叶超说:“既准备守,这便是我最后一次和你通话。”杨遇春说:“军长请放心。”叶超说:“那么再见了。”杨遇春说:“再见。”放下电话,杨遇春无语凝咽,心酸泪下。10月10日,101师团攻占隘口街,庐山孤军被彻底合围。
1938年10月下旬,南浔线国军已全部撤往南昌以南,赣北沦陷。庐山脚下,已是日本膏药旗的海洋,唯有庐山之巅有青天白日大地红旗迎风招展——庐山成了一座孤岛。杨遇春一面阻击日军攻山,一面抽出部分兵力组成突击队,频繁下山偷袭日军,破坏交通。为了坚持长久抗战,杨遇春把井冈山的斗争经验运用到庐山来,组织干部培训班,发展庐山外围力量,组训密探刺探敌情、策反汉奸组织等。杨遇春还在九江城内建立了情报站和秘密电台,甚至薛岳要了解赣北日军动向,都要依靠杨遇春这条渠道。
11月21日,庐山孤军偷袭姑塘白石嘴一艘日军运输船,毙敌6人,缴获大米26包,罐头50听;22日,偷袭南昌铺,毙敌7人,俘敌1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支;28日,击落日机1架;12月5日,偷袭东林头,砍下日兵6颗人头,生擒1人,缴获小炮1门,步枪1支;1939年1月1日,偷袭罗家大屋,歼敌10余人,缴获手枪3支,步枪7支,子弹3000余发;同日偷袭蓝桥,毙敌1人,缴获步枪1支,毁坏南浔公路10多米;同日偷袭李家河,毙敌3人,缴获轻机枪1挺;1月15日,偷袭蔡家垅,毙敌数名,毁敌汽车1辆,获子弹30箱;2月8日,伏击攻山日军,歼敌2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5支;3月4日,伏击九(九江)星(星子)公路日军运输车队,毙敌10余人,击毁汽车3辆,缴获大米50余包,步枪5支,子弹2箱,轻机枪3挺;……
杨遇春指挥的游击战神出鬼没,打得日军毫无招架之功。日军无奈,甚至动请英、美海军舰长上山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均被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集中1个支队(旅团)的力量,配以飞机、大炮,于1939年4月15日开始围山总攻。庐山毕竟不同于井冈山。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连绵不断的山峦为游击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庐山则孤峰独峙,襟湖带江,没有游击的回旋余地,一旦被敌人重兵包围,立刻陷入绝境。4月15日激战一天,守军歼敌300多人。16日,日军在汉奸引导下成功登山,守军退至小天池一线固守。16日晚11时,杨遇春接到九战区长官部的电报命令,要他们撤出庐山向岷山转进。杨遇春当即率部行动。退到仰天坪时天已大亮,全山枪声大作,战斗异常激烈。17日上午10时,日军占领牯岭街,守军通到芦林一线。杨遇春派5个连阻击追敌,令他们务必坚守到黄昏。天黑后,杨遇春把2个团分成两路,其中11团从黄土岭下山,经马回岭赴岷山,自己率3团和指挥部非战斗人员、庐山管理局行政人员、警察局警员、军官家属及部分难民从庐山垅下山,经黄老门赴岷山。18日中午,两路人马在岷山会合,然后经瑞昌、武宁转到修水山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国军因为非人民性,素来藐视游击战,也从不善于打游击。杨遇春在长江中下游完全陷落的情况下,率2个地方保安团的兵力,在孤岛庐山坚持敌后抗战半年多,不仅有效杀伤了日军,最后还能依靠缜密的情报网和隐蔽快捷的行动安然脱险,全军而还,令人称奇。
杨遇春虽然是国民党内罕见的游击天才,但因为他叛投国民党并不是基于政治信仰,而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所以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不久,杨遇春改任赣九区、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及区保安司令、第1集团军第2挺进纵队司令、第九战区高参,1941年加入军统,兼任财政部缉私署江西省缉私处处长,1943年任军委会别动军第4纵队指挥,1945年调任军委会别动军第2纵队指挥官、交警第2总队总队长。1946年春调任第二绥靖区第二处处长,1948年任交警第3旅旅长,率部于北宁路、塘沽一带与解放军作战,后调防浙赣路,兼任浙赣护路司令,1949年兼任福建泉州戒严司令。
1949年10月去台湾,任“国防部”少将参议,1951年8月任“国防部总政战部”第六组少将组长,1955年调任台湾省保安警察第一总队总队长,1964年9月年升任台湾省政府警务处副处长,1977年升任内政部警政署副署长。先后获颂云麾四等勋章,干城、光华甲等奖章,忠勤勋章,胜利勋章等,获一、二、三级警察奖章多座,1977年退休,1989年病逝于台北。
妻余梦鸣、谢曼平,子六人,女三人。

⑼ 历史上谥号“忠武”的臣子都有哪些

还有一个人的谥号也是忠武,只不过世人不愿提及。大蒙古帝国忽必烈汗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基督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死后,大蒙古帝国中央汗廷的忽必烈汗追封南宋国右丞相、少保、信国公文天祥为大蒙古帝国中央汗廷大元帝国中书平章事、太保、卢陵郡公,谥:忠武。官职和爵位原本是要在文天祥肯降元给他的,谥号“忠武”则是忽必烈汗感文天祥报国无门遭遇并且矢志不移扶助南宋国幼主力图匡复南宋国的忠节,忽必烈汗给自己的敌人文天祥“忠武”这个最高的谥号,可见他是何等的胸襟。由于大元帝国不是汉族建立的,对于忽必烈汗追封文天祥的这段史实,史学家们不愿提及,并且加以否认,一直坚持文天祥的谥号是明代宗在位第七年追谥“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