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中国政要资料库
扩展阅读
飞思科技股票代码 2025-07-10 15:59:25
什么股票软件预警 2025-07-10 15:59:21
买股票害人吗 2025-07-10 15:58:33

中国政要资料库

发布时间: 2022-01-28 04:18:28

❶ 请问中国目前有没有7,80年代重要报纸的数据库

有啊
有 的 图书馆都 有

❷ 什么是四大国家基础数据库

“四大基础数据库”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无论在政务领域,还在企业领域,“四大基础数据库”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共享需求,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在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推进着各业务流程的整合及优化。

四大基础库分别是: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也有的专家称“四大基础数据库”是国家层面四大主数据库。

1、人口信息数据库

人口信息库的主体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部门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

人口信息数据库主要来自公安局、人社局、民政局、卫生局、教育局等,另外我市在综治办、市民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也有部分数据。

2、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

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市场监督局的企业注册登记库和组织机构代码库,编办的事业单位注册登记、民政局的社会团体登记库、国税地税的税务数据库,以及统计局的基本单位普查库等。

3、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整合道路、行政区划、建筑、植被、地下管线等基础数据,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园林绿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专题数据。

4、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

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包括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完成情况、金融机构信贷情况、各镇(区)主要经济指标等信息,以统计经济信息为基础。

(2)中国政要资料库扩展阅读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已开始积极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并在“四大基础数据库”基础上建设“数字城市”,有些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已开始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进入“大数据”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互联网+”概念,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四大基础数据库”正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电子政务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既能加强政务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交换,打破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推进政府职能部门业务协同,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数据加工和挖掘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知识依据和大数据的支持。

❸ 中国知网由哪些数据库组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 共 33867156 篇,今日新增 19419 篇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
1979年至1993年(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 共 5520484 篇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年至今, 共 124153 篇,今日新增 9 篇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新版
1999年至今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年至今, 共 944840 篇,今日新增 665 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新版
1999年至今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0年至今(部分回溯至1999年会议论文), 共 1286146 篇,今日新增 1433 篇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2000年至今, 共 6975638 篇,今日新增 3610 篇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
1912, 共 12240798 篇,今日新增 15510 篇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挖掘版)
1912年至今, 共 1054164 篇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共 7790919 篇

中国大网络全书
以《中国大网络全书》和中国网络术语数据库为基础,共收条目约8万条,图片5万余幅

国学宝典数据库
先秦至晚清,共3904篇历代典籍文献

中国引文数据库
共 9610580 篇,今日新增 3292 篇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
1985年至今, 共 2685799 篇

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1978年至今, 共 304352 篇

中国标准数据库
共 87139 篇

国外标准数据库
共 166491 篇

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
1994年至今, 共 2088832 篇,今日新增 941 篇

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
1994年至今, 共 982851 篇,今日新增 253 篇

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
1994年至今, 共 1582363 篇,今日新增 589 篇

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
1994年至今, 共 1154435 篇,今日新增 557 篇

中国党建期刊文献总库
1994年至今, 共 932424 篇,今日新增 230 篇

中国经济信息期刊文献总库
1994年至今, 共 720392 篇,今日新增 267 篇

中国政报公报期刊文献总库
1994年至今, 共 242483 篇,今日新增 27 篇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1949年-至今, 共 7692 篇

哈佛商业评论数据库
2002年至今,共800多篇

外文期刊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1995年至今,共1300多万篇

外文会议论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1985年至今,共400多万篇

外文学位论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2001年至今,近20万篇

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

❹ 中国重要金属矿床数据库系统

ArcView本身就提供了大量可供数据显示、查询、管理和分析的功能,这些功能都可通过ArcView用户界面上的菜单(Menus)、按钮(Buttons)和工具(Tools)方便地获得。但是,为了满足中国重要金属矿床数据库的特殊需要或使用上的方便,我们除保留ArcView原有的绝大部分功能之外,还利用ArcView提供的脚本语言Avenue对其功能作了一些重要的扩展。

1.信息工具

由于中国重要金属矿床数据库中的矿床点的描述内容多达70多项,且分成3个数据表,使用ArcView中的“信息工具”完全查看矿床点的信息极不方便,为此把矿床点的描述内容分成“基本信息”、“矿床地质”、“经济技术条件”、“物理化学条件”、“储量信息”“富矿信息”和“剖面图”7个部分,相应开发7个“信息工具”和1个“矿床矿点”工具箱,以对话框的方式显示各部分的内容。分别见图12-4,图12-5,图12-6,图12-7,图12-8,图12-9。

图12-4 富矿信息

图12-5 储量信息

图12-6 矿床基本信息

图12-7 矿床地质特征

图12-8 矿床经济技术条件

图12-9 矿床物理化学条件

2.矿床名称查询

本功能首先显示用于数据查询的人机交互界面,该界面列出了当前所选择的矿种图层的字段“矿床名称”的所有取值,用户可以选择矿床名称,查看指定矿床名称的矿床的信息(图12-10)。

3.组合查询

本功能首先显示用于数据查询的人机交互界面,该界面列出了当前所选择的矿种图层字段“矿种”、“矿产组合”、“工业类型”、“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和“矿床规模”的所有取值,用户可以根据这六类值的任意组合,查找满足给定条件的矿床的信息(图12-11)。

4.储量综合统计

在ArcView中提供了统计计算的功能,如计算数据表格中数值型数据域的平均值、标准差、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等,但使用起来比较烦琐,本功能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的使用方式。根据选定的矿种和分组字段,实现该矿种的分组累计“基础储量”、“保有储量”和“表外储量”的计算。如按行政区划、矿床类型、成矿时代、矿床规模、矿产组合等的储量统计(图12-12)。

图12-10 矿床名称查询对话框

图12-11 组合查询对话框

图12-12 储量综合统计对话框

5.动态数据交换

在图表制作上,ArcView所能处理的数据量比较小,而MS Excel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了充分利用它的功能以弥补ArcView的不足,我们利用动态数据交换(DDE)技术,实现了将ArcView中的表格数据(全部或选中部分)直接传送给MS Excel,通过MS Excel来处理大数据量的图表制作。

6.矿产符号的制作

ArcView为用户提供了约30多个TureType类型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随地图同时放大或缩小,并且ArcView容许将两个或多个TureType符号组合为一个符号,因此1个符号容许有两种或多种颜色。我们对TureType符号的制作,尤其是符号的组合进行了探索,利用本功能可以制作一套符合国标的矿产符号。

7.经纬度坐标网绘制

在地图上绘制经纬网可以为地图的浏览、解释提供许多方便,本功能提供在地图窗口内即时生成经纬网点、线或面层的能力(图12-13)。

图12-13 经纬度网格生成

❺ 作者资料库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2]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5]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❻ 资料库。。

岳飞 忠心报国 屈原抱石投河 花木兰替父从军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 ,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❼ 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有哪些

中国知网数据库就一个,里面包含非常多的小数据库,你打开主页蓝色栏目就可以看到。
“中国知网免费入口登入工具”

❽ 中国政治历史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二千多年以来,中国的皇帝们越来越把国家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对王公大臣们不放心。下面请看:

秦汉时期

在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与皇帝共同管理国家。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军队打仗,御史大夫管官员的监督,三公相互监督制约。丞相受皇帝委托管理国家日常行政,只要不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大事,具体事务丞相可以作主自行处理,不必请求皇帝。丞相对皇帝负责,大权独揽。比如李斯在秦统一六国后就作过丞相,郡县制就是李斯的主意。

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基本上沿秦制,也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掌管国家的军政机构。汉朝初期,萧何为丞相,灌婴为太尉,申屠嘉为御史大夫。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宠任外戚,废除了太尉一职统领军队的权力,而以大司马大将军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也成了奉命办事的职务,失去了决策权。这样,丞相府本来是国家的最高执政机关,这时却成了虚职,而大将军以下的非正式官职却成了实权派。到了东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三权分工的形式也取消了,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这种三公与汉朝初期的三公差别很大)作为联合执政的首脑,但并不把实权交给他们,而以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三公”无权了,尚书也并没有权力。汉朝还有一种临时的非正式的官职,叫作“郎”,经常被皇帝委以重任。所以,后来丞相之职就只是有其名无其实的虚职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政权和军权都在权臣手中。这些权臣在正规的官制之外组织了一套班子,由于是非常时期,军、民、财不再各成体系,权力都在临时机构手中。曹丕称帝,由于他的父亲曹操是以丞相之职取代汉朝的,所以,从他以后,就没有了丞相一职,而以他的幕僚为中书监和中书令。这就是中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的起源。中书令、中书监与丞相不仅仅是名称的不同,而且实际权力也大不一样,中书令监只能算得上是皇帝的秘书长。在汉朝,尚书只是一个临时官职,到魏晋南北朝,尚书就成了一部之长,由于中书令监并没有决策权,皇帝直管各部,各部的权力就大了。由于吏部管人事,吏部尚书就成了朝廷权利显赫的官职了。魏晋时期的皇帝再把亲近的侍从官如侍中、常侍提拔起来,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机要顾问,兼管宫廷事务。这样,中央就有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个省的长官也就算得上是我们常说的宰相了。所以,自从东汉以后,宰相一职并没有定员,也没有定名,也没有定职。制度上并无此官,但是习惯上又确有此官。为了有一个政务管理中心,就由尚书省为主。

隋唐时期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也设“三公”,但这只是虚职,下面并没有属下。实际行政机构是五省:尚书省是政务总汇,下属六部;门下省管纳言,听取下官和民众意见的;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实际上就皇帝的秘书机构;秘书省是管图书和文献的;内侍省是管宦官的;御史台是管监察的;都水台是管河防船只的。还有九个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将作寺、国子寺)

到了唐朝,基本上承袭隋制。中书令代中书省,侍中代门下省,尚书令代尚书省。是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首脑。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但是,唐朝后来的皇帝也沿魏晋朝的习惯,不把重权交给三省长官,而是任意差派其他官员参与其间,慢慢地,这些参与的临时官员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正式的丞相就只剩下空名了。这时,丞相们的办公地点还在中书门下。唐朝的丞相与汉朝时期的丞相的区别是:一是唐朝丞相是集体负责,而汉朝丞相是个人负责;二是唐朝的丞相除了办理公文的低级职员,没有僚属,也没有独立的机构,没有直接指挥的权力。但是,三省的组织仍然是正规的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总汇,由于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是尚书令,所以,尚书令一职就空着,事实上管事的是左、右仆射,这个左、右不是现在正副的意思,而只是名次的排列,这里面关系相当微妙。如果是正副,就有了主次。左右却没有主次,(右在前,左在后)但皇帝如果要左仆射去办某一件事,可以不告诉右仆射。目的就是不让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以后又在三省设左右丞,皇帝经常派左右丞处理重要政务,这样,左右仆射也就成了一个空职了。唐玄宗后,皇帝又经常委派翰林处理重要政务。翰林学士就由起草文书的官职变成了有权的官职。

宋朝时期

宋朝的最高机构是最混乱的。宋朝初期,以同平章知事为丞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改制后,虽然名义上恢复了三省长官,但是,都是虚有其名。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丞相,名义上是三省,实际上是合三为一。徵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二省侍郎;高宗时,改门 下侍郎为参知正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宋朝的官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某一个部门的官职,并不一定能管这个部门的事,比如说工部尚书不一定能管工部的事,要管这个部门的事,必须要有一个职,后来,有职也不一定能管事,因为朝廷又派去了差官。只有差官才是管事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部门既有下正官,又有职官,又有差官这样重床架屋的现象。例如包拯的官职是:吏部郎中、龙头阁大学士、知开封府。吏部尚书是官,龙头阁大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是差遣。官,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职,是正式职务官,差遣的“知”官才是管事的官。如果你是吏部侍郎,就并不管吏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必须在后面加上“判本司”的头衔。到了南宋,又恢复了左右丞相的职务,但是,这个“丞相”与秦汉时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种秘书职务罢了。

明朝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基本上沿袭元朝的官职,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但是,由于李善长、胡惟庸的反叛,使朱元璋对丞相权力过大不放心,于是,在洪武13年就永远废除了丞相一职,当然也拆销了尚书省的衙门,改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由于皇帝不能亲自处理政务,于是就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时间一长,内阁的权力仍然在六部之上,名义上不设丞相,内阁成员大学士仍然是实际上的丞相,而且有些还是权相。不过大学士是由“廷推”产生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又有纠劾建言权,能够制约内阁成员。可是,这样一来,朝廷又容易产生派系之争。

由于明朝自从朱棣之后,皇帝都是昏君,皇帝经常不上朝,文件由内阁起草,再由太监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往往不看,而由司礼监太监“红批”。司礼监的决定就是皇帝的旨意,内阁只能奉行,最多只能与太监商量一下,其他官员更不干涉政务。因为太监有锦衣卫、东场作打手。明穆宗隆庆年间,江陵人张居正任内阁大学士,也对朝政进行了15年赋税改革,国库充实了很多,“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1582年,张居正死后改革也就停止了。在明朝,就出了这么一个有作为的内阁大学士,但是贪官却出了很多,严嵩、刘瑾、魏宗贤等等。

清朝时期

清朝早期中央机构是很简单的:军事由八旗总管负责;政务由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负责。后来,康熙年间,清朝开始设内三院,这个内三院实际上就是明朝内阁和翰林院的综合。内阁大学士具有丞相的职务。到了雍正皇帝时,内阁的衙门还存在,但是,权力却没有了。因为雍正皇帝在紫禁城成立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并不只管军事上的事,而是朝廷的一切大事都由军机大臣决定。军机处的领班有点像丞相,但是那毕竟是临时机构,领班也可以随时拆换,而且,皇帝每天都到军机处听取汇报,军机大臣也没有决定政务的权力。所以,自从明朝朱元璋拆销丞相一职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丞相一职了。

中国有句俗语:伴君如伴虎,说得对极了。人们总以为,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当官当到丞相一职,人生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你即使当官当到丞相,也不一定有好日子过。因为皇帝对丞相是最不放心的,随时有撤销你的可能。原因是,你对皇帝的威胁太大了。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中越来越严格,缜密,监察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皇帝支持
2,监察官员必曾至少担任两任知县。月课,辱台钱,会使官员们会滥用权力,肆意弹劾,不加仔细调查。
3,据材料可知当时,吏治比较严苛。比如,元朝,为官不勤勉就要论杀,抄家。清朝,对礼节不周者,就要被弹劾。
4,中国监察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更加清明,统治者更易了解吏治,从而采取措施,采纳忠言。但也逐渐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使文官的权力增大,并得到滥用,导致是非难辩。
5,当代我国的监察制度应该更加完善,但要设立正当的监察程序,要严但不能苛,但讲究证据,不能小题大作,妄论是非。

❾ 中国政权组织结构图

你看看新华资料库都知道了。。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1/04/content_2177717.htm

❿ 中国投资指南的中国投资法律法规数据库

中国投资法律法规数据库是《中国投资指南》网站的基础数据库之一。全面提供中国吸引外资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基本法律法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规章以及与外商投资有关,但不仅仅涉及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等内容。信息内容全面、翔实,用户可以按政策法规名称、类别(如税收、工商、外汇、银行等)、颁布单位名称、颁布时间、有效期、关键字、全文检索进行单项及组合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