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区分会计中的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
会计中的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吸收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
例如,原作为独立法人企业的A公司和B公司合并,A公司吸收了B公司,B公司丧失法人资格,成为A公司的组成部分,从法律上讲,A公司+B公司=A公司。
而控股合并是指一家企业购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业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并已达到可以控制被合并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持股比例。
例如,A公司购入B公司有投票表决权股份的60%,控制了B公司的生产经营权,以及财务与经营决策权,则A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即母公司,B公司成为A公司的附属公司即子公司,但B公司仍保留法人资格。这种情况下,A公司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两者合并后法人数量不同
经过吸收合并后,购受企业以支付现金、发行股票或其他代价取得另外一家或几家其他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继续保留其法人地位,而另外一家或几家企业合并后丧失了独立的法人资格。
而经过控股合并,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资格。
3、股份不同
通过控股合并取得控制股权后,原来的企业仍然以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当一企业取得另一企业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后,必然取得另一企业的控制权,但是当取得50%以下有表决权的股票时是否拥有对方的控制权则取决于对方的股权结构。
这里说的控制权指的是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管理,从而自其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权利.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控股企业被称为母公司,被控股企业被称为该母公司的子公司,以母公司为中心,连同它所控股的子公司,被称为企业集团。
而通过吸收合并,原来的企业拥有100%的股权。
4、作用不同
吸收合并可以构建新的资本运作平台,为公司拓宽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
而控股合并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实现公司一体化战略,减少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吸收合并
网络-控股合并
Ⅱ 怎么区分 形成控股合并 不形成控股合并
1、概念不同:
控股合并是合并方( 或购买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在合并后仍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合并方(或购买方)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投资的合并行为。
如果只是取得了控股公司的一部分比如30%,不具有控制,那就不形成控股合并。
2、分类不同:
(1)形成控股合并的分类
同一控制:按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帐面价值的份额来确认。非同一控制: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不形成控股合并的分类
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3、股权所占份额不同:
比如入得了30%股权,具有重大影响,但不具有控制;那这个就是不形成控股合并的长投。再如取得了70%股权,达到了控制;那这个就是形成控股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
Ⅲ 控股合并与非控股合并有什么区别啊
一,控股合并与非控股合并的区别:
控股合并指的是合并方( 或购买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在合并后仍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合并方(或购买方)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投资的合并行为。
二,控股:
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业务。
是指通过持有某一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而对该公司进行控制的公司。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纯粹控股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只是凭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进行资本营运。混合控股公司除通过控股进行资本营运外,也从事一些生产经营业务。
某一机构持有股份达到50%以上或足以控制该股份公司的经营活动。
Ⅳ 控股合并的方式是怎样的
通常情况下,控股合并一般是指,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对被合并方,或者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在合并后,仍然需要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合并方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投资的合并行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七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Ⅳ 什么是控股合并
控股合并,是指一家企业购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业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并已达到可以控制被合并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持股比例。通过合并,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资格。例如,A公司购入B公司有投票表决权股份的60%,控制了B公司的生产经营权,以及财务与经营决策权,则A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即母公司,B公司成为A公司的附属公司即子公司,但B公司仍保留法人资格。这种情况下,A公司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角色
在同一控制下称为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非同一控制下称为购买方与被购买方。
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股份或相互交换股票取得对方股份,达到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的一种合并形式。
取得控制股权后,原来的企业仍然以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当一企业取得另一企业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后,必然取得另一企业的控制权,但是当取得50%以下有表决权的股票时是否拥有对方的控制权则取决于对方的股权结构.这里说的控制权指的是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管理,从而自其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权利.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控股企业被称为母公司,被控股企业被称为该母公司的子公司,以母公司为中心,连同它所控股的子公司,被称为企业集团。
控股
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业务。
是指通过持有某一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而对该公司进行控制的公司。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纯粹控股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只是凭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进行资本营运。混合控股公司除通过控股进行资本营运外,也从事一些生产经营业务。
某一机构持有股份达到50%以上或足以控制该股份公司的经营活动。
Ⅵ 吸收合并跟控股合并有什么区别
有以下几点区别:
1、合并方式不同:吸收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控股合并,是指一家企业购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业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并已达到可以控制被合并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持股比例。
2、是否保有法人资格不同:通过控股合并,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资格。但通过吸收合并,只保留一个法人资格。
3、合并的主要形式不同:吸收合并的主要形式有:母公司作为吸收合并的主体并成为存续公司,上市公司注销;上市公司作为吸收合并的主体并成为存续公司,集团公司注销;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
控股合并只有一种形式,即为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股份或相互交换股票取得对方股份,达到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的一种合并形式。
(6)控股合并扩展阅读
吸收合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吸收方以倾向资金购买被吸收方的全部资产或股份,被吸收方以所得货币资金付给原有公司股东,被吸收方公司股东因此失去其股东资格。
2、吸收方发行新股以换取被吸收方的全部资产或股份,被吸收公司的股东获得存续公司(吸收方)的股份,从而成为存续公司的股东。存续的公司仍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并对被吸收公司全部资产和负债概括承受。
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的具体会计处理
通常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为是集团内部的合并,所以强调的是一个账面价值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内部交易。
对于控股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按照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入账;而吸收合并则按照资产、负债等的账面价值入账。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作为合并对价的,以所取得的对方账面净资产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差额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为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税费计入当期损益。
控股合并
例1甲公司2008年初投资集团内乙公司取得80%股权,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800万元。甲公司为合并付出银行存款200万元,并定向发行股票面值900万元,公允价值1200万元,支付相关税费50万元,假定无证券溢价收入,“盈余公积”账户余额为150万元;另外甲公司为企业合并支付评估费等相关税费100万元。所得税率为25%,不考虑所得税以外的税金。单位为万元。
解析:
甲购买同一集团内乙公司 80%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的费用,应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非同一控制下,作为合并成本。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以发行债券方式进行的企业合并,与发行债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等应计入负债的初始计量金额中。债券折价发行的,该部分费用应增加折价的金额;债券溢价发行的,该部分费用应减少溢价的金额。
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等不管其是否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均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有溢价的,从溢价收入中扣除;无溢价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扣减的,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账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1500×80%=1200
借:长期股权投资 1200 管理费用 100 盈余公积 50
贷:银行存款 350 股本 9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00
税务处理:
甲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乙的非股权支付额200万元,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的20%(200/900=22%),税务上作为应税合并处理,长期段权投资的成本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计税基础。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计税基础为1800×80%=1440,产生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240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规定: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所得税会计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0 贷:资本公积 60
吸收合并
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一样遵循账面价值这一本质。合并日合并方会计处理:借记“被合并方可辨认资产原账面价值”,贷记“被合并方可辨认负债原账面价值”,贷记“资本公积”(或借方差额,借方差额不足冲减的,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例2甲、乙同受一母公司控制。2008年12月1日,甲公司支付合并对价2500万元吸收合并乙公司。合并日乙公司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负债账面价值为800万元,公允价值为800万元。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200万元,公允价值为3200万元。甲公司“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账户余额为350万元,所得税率为25%。不考虑所得税以外的税金,合并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
解析:
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也不确认商誉,而是将差额冲减“资本公积”。
借:各项资产3000(实际上应该借记乙公司账面上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00
贷:各项负债800(实际上应该贷记乙公司账面上的各项负债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 2500
财税差异:根据国税发[2000]119号规定,以上合并不属于免税合并,被合并各项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则资产的账面价值3000万元,小于计税基础4000万元,产生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1000万元,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0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
贷:资本公积 250
Ⅷ 企业合并和控股合并的区别
企业合并亦称公司合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订立合并协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资产合为一体,组成一个新企业的行为过程。
控股合并,是指一家企业购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业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并已达到可以控制被合并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持股比例。通过合并,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资格。
1、合并方式不同: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控股合并,是指一家企业购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业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并已达到可以控制被合并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持股比例。
2、是否保有法人资格不同:通过控股合并,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资格。但通过吸收合并,只保留一个法人资格。
3、合并的主要形式不同。
【法律依据】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
要按《在股份制试点工作中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保证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该国有法人单位应为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的控股地位。
国有股权控股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是指国有股权持股比例占50%以上(不含50%);相对控股是指国有股权持股比例高于30%低于50%,但因股权分散,国家对股份公司具有控制性影响。
计算持股比例一般应以同一持股单位的股份为准,不得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的股份加和计总。
Ⅸ 什么是吸收合并什么是控股合并
这要看双方是否还都有独立法人资格。
控股合并,合并方与被合并方通常成为母子公司关系,相互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即两个公司。
吸收合并,合并方将被合并方的全部资产、负债并入合并方账簿和报表进行核算。合并后只存在一个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即一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