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扩展阅读
股票估值高适合买 2025-08-18 22:44:20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发布时间: 2022-02-28 01:01:21

1.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背景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巴厘会议确定了未来谈判的原则,并计划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通过相关法律文件。
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8年3月31日在泰国曼谷开幕。这是自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底达成以来,落实路线图的第一次会议。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在2008到2012年之间应当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而巴厘岛路线图所确定的谈判框架则着眼于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减排目标。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召开,气候变化问题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八国集团成员发表声明称,八国愿意同所有国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并以工业化前的水平为基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控制在2℃内。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目的在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有效协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
2009年11月17日,“气候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当天,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盗载了多位气象学家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并公布。这些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操纵数据,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的证据并不充分。
为了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从2009年4月到11月,联合国先后在各地组织了5次气候变化谈判。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谈判,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进展。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拉开帷幕,本次会议计划就2012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安排。

2.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各方立场

欧盟是巴黎气候大会协定的制定者,将建议协定加入每5年进行审查的机制;将承诺排放峰值不晚于2020年前达到;欧盟目标与联合国一致,即将气候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欧盟努力准备要达成一个有雄心、范围广泛、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定。
美国减排目标为到2025年,较2005年减少28%的温室气体排放。
2015年6月,中国如期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中方还将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

3.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事件

参加会议的图瓦卢太平洋岛国要求各国要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不能高于比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平均气温,摄氏1.5度以内。但是遭到一众石油生产国的反对,吐瓦鲁代表很不满的表示,如果气候持续暖化,海平面水位持续升高,几十年后一些岛国恐将被海水淹没的命运。
在大会开始的第二天,一份外泄的协议草案引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不满,该草案明显偏袒已开发国家,这一份所谓的“丹麦草案”是由少数人所草拟,包括英国、美国及丹麦人员,只会交给少数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的苏丹籍主席(Lumumba Di-Aping)在12月10日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是历史上以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它的4%减量目标,无助于拯救世界”。而七十七国集团同时要求美国应该加入京都议定书,美国是一直以来从小布希与奥巴马总统都反对加入该议定书。
美国一向对负担更多减碳责任态度糟糕卑劣透顶,又要求他国要增加减碳量标准,美国代表在12月9日会中针对中方提议表示,中国在将来10到20年的碳排放量会远超过美国。不过中国代表解振华反击:如果发达国家(美国)愿意到2020年减排四成,中国乐意奉陪,2050年减排一半。中国拒绝接受国际减排审核,使一个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1千亿美元基金计划被中国拉倒。
与会的美国代表于12月10日发表声明:“拒绝向中国提供气候变化援助资金。” 美国代表托德·斯特恩说:“我认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提供给中国,我们要把公共资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中国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行动。”[12]针对美方的态度,中国代表于庆泰反驳说:“我并不预期中国会获得资金援助,肯定不会由美国提供。中国经济蓬勃,坐拥2万亿美元储备,我们不认为中国会是首个受助国”。
面对欧盟、美国等已开发国家拒绝中国所提减排新目标,中方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反击:“已开发国家减排是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而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采自主减排措施。”“欧盟将他们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中国国内的自主减排行动相比是不厚道的。”[14]中国副外交部长批评美国在减排上的态度“极不负责任,毫无诚意。”
太平洋岛国吐瓦鲁提出动议,哥本哈根会议应该超越政治交易,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和京都议定书具有同样法律地位的新协议。但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公开分裂,中国拒绝支持吐瓦鲁向大会提出的动议就议定书草案进行公开辩论。程序拒绝注定这个小小岛国的动议将胎死腹中。吐瓦鲁和其他岛屿国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极地冰川的融化对淹没这些岛国。吐瓦鲁代表伊恩弗莱说,“我们国家未来的命运系于这次会议的成果。”

4. 世界气候大会,历届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都是哪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这次谈判仍旧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已经成为了政治筹码,都不愿意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进行妥协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谈判充满了政治色彩,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新西兰这些国家仍旧是逆国际趋势,不签署《京都协议书》,一定城市上导致了这次气候谈判大会的失败

COP 18·卡塔尔多哈 2012年
这是一个富足而又充满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赛和会议在这里召开。希望这个城市给予气候大会好运!不过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就开始相互攻击,授予美国、日本等国家“化石奖”,意味着这次会议仍旧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人类在数次危机面前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这次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预留的机会将不会太多。

5.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有那些值得回忆的瞬间

此次大会上,之前因战火延绵无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叙利亚,成为第196个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美国成为全球唯一“退群”者。

会场内数年来第一次没有了“美国馆”。但在会场外,前纽约市长、亿万富翁布隆伯格耗资100万美元,建了一个比所有国家馆都更大的“美国民间馆”,召集了美国各地方州长、市长、商界人物和NGO领袖,公开表明“我们美国民间仍会参与气候行动”。

会议结束前一天,“美国民间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曾任奥巴马气候特使的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斯特恩可是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熟人:他从2009-2015年每年带领美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也是他与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经过近一年的秘密磋商,终于拿出来给全世界的“献礼”。他花了近七年时间,终于带着美国搞定《巴黎协定》,本以为功成身退,没想到特朗普当选让他前功尽弃。

如今他说自己感到“愤怒多过悲伤”,“烦躁和沮丧”。以往都是戴“谈判官员”牌子的斯特恩,这次戴的是“观察员”牌子——他不再是公务员,如今是华盛顿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顾问。

今年66岁的斯特恩,毫不客气地批评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是“死不悔改”(wrongheaded)。“(特朗普)说(全球变暖)是个骗局,说这毫无意义,说(巴黎协定)是个糟糕的协议并且全世界都在嘲笑我们上当,这真的太荒谬了!”

下届大会在波兰“煤都”举行

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8年12月3-14日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举行。那将是波兰第三次主办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次举办是在2013年。

2013年华沙大会时,就有大量非政府抗议,因为波兰是欧盟最大产煤国。

这次会议举办点——卡托维兹,更是波兰著名的“煤都”,产煤占波兰的98%以上。

“卡托维兹以煤矿著称,但它自己也被严重的空气污染所困扰。实际上,整个波兰都因为产煤导致空气污染严重。这个城市在过去几年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煤矿数量有所下降。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觉减排,更多是出于经济原因。对联合国气候大会来说,在这里办会有特别意义:它可以意味着告别肮脏的煤炭历史,重新建设更清洁的未来。波兰也许诺将采取更及时的减排行动。我们需要告诉世界,像卡托维兹这样的重煤地区,也能成功转向低碳经济,”非政府组织“气候联盟”的波兰专家厄苏拉•斯蒂芬诺维斯(Urszula Stefanowicz)说。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也表示:“波兰作为一个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国家,明年关于巴黎协定规则书和促进性对话的谈判工作会比较艰难。我们希望波兰作为主席国能作出表率,确保各国兑现承诺。”

6.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年年开 为什么今年特别重要

今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将就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框架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可能成为继《气候变化公约》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的新起点。
巴黎大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巴黎大会的首要目标就是,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然后巴黎大会还要确定2020年后国际社会要如何分担减排这一重要责任。
可以说这次大会对各国来说关系到切身利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14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将出席这次气候大会。

7.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大会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8.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为了解决什么环境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举行。
☞有195个国家及欧盟派出代表参会,参加会议的还包括来自全球的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参会人员将超过4万人。
☞大会的主要目的是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从预备会的情况来看,各国态度积极,但是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体现等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从大环境以及会议前期协商和准备上来看,巴黎气候峰会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较高。但由于在核心问题上分歧依然突出,巴黎气候峰会并不能一蹴而就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任务。
☞经历巴黎恐怖袭击的东道主法国在安保方面面临严峻考验。法国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近150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约40000名参会者的接待工作万无一失。

9.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何叫cop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10. 什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3日召开,将于12月14日闭幕。这次大会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新闻公报指出,本次大会期望能够绘制出“巴厘岛路线图”。这份路线图将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设定谈判范围和时间表,以争取在2009年前达成一份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议。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会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