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美國公司投資股票避稅
擴展閱讀
2017年長春高新股票價格 2025-07-05 16:57:40

美國公司投資股票避稅

發布時間: 2021-07-15 08:07:50

A. 通過QDII基金投資美國股票,稅收政策是怎麼樣的

境內與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股票相關的所得稅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八條規定「基金財產投資的相關稅收,由基金份額持有人承擔,基金管理人或者其他扣繳義務人按照國家有關稅收徵收的規定代扣代繳」。
1、關於企業所得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128號)規定「對企業投資者申購和贖回基金單位取得的差價收入,應並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徵收企業所得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號)規定「對投資者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128號)「對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儲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企業和銀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對投資者(包括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之規定,可知:1、企業投資者在贖回基金單位時,應就差價繳納企業所得稅;2、企業投資人從基金中取得股票的股息、紅利,無須繳納企業所得稅(包括上市公司不得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
2、關於個人所得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128號)規定「對個人投資者申購和贖回基金單位取得的差價收入,在對個人買賣股票的差價收入未恢復徵收個人所得稅以前,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儲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企業和銀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對投資者(包括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之規定,可知:1、個人投資者在贖回基金單位時,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2、個人投資人從基金中取得股票的股息、紅利,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由上市公司向基金支付股息、紅利時,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三、稅收協定
1、關於股息的所得稅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下簡稱「中美稅收協定」)第九條第一款「締約國一方居民公司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股息,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第二款「這些股息也可以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締約國,按照該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但是,如果收款人是該股息受益所有人,則所征稅款不應超過該股息總額的10%」第三款「本條『股息』一語是指從股份或者非債權關系分享利潤的權利取得的所得,以及按照分配利潤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締約國稅法,視同股份所得同樣征稅的其它公司權利取得的所得」之規定,QDII基金投資美國股票,取得股息,中國可以征稅、美國也可以征稅。
根據中美稅收協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除雙重征稅如下:(一)中國居民從美國取得的所得,按照本協定規定對該項所得繳納的美國所得稅,應允許在對該居民徵收的中國稅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額不應超過該項所得按照中國稅法和規章計算的中國稅額。(二)從美國取得的所得是美國居民公司支付給中國居民公司的股息,同時該中國居民公司擁有直付股息公司股份不少於10%的,該項抵免應考慮支付股息公司對於從中支付股息的利潤向美國繳納的所得稅」之規定,在中美兩國同時對QDII基金投資美國股票取得之股息征稅時,存在稅收抵免,即在美國繳納的稅金在不超過該項所得按照中國稅法和規章計算的中國稅額范圍內可以抵免。
因此,QDII基金投資美國股票取得之股息,個人投資者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中美兩國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總金額(總的稅負)為股息的20%;企業投資者按美國法律繳稅,在中國無須繳納企業所得稅。
2、關於股票轉讓的所得稅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第十二條第四款「轉讓一個公司股本的股票取得的收益,該公司的財產又主要直接或者間接由位於締約國一方的不動產所組成,可以在該締約國征稅」、第五款「轉讓第四款所述以外的其它股票取得的收益,該項股票又相當於參與締約國一居民公司的股權的25%,可以在該締約國征稅」、第六款「締約國一方居民轉讓第一款至第五款所述財產以外的其它財產取得的收益,發生於締約國另一方的,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之規定,若QDII基金轉讓美國公司股票,則按照美國法律決定是否繳稅。依據對美國稅法的了解,美國對非居民境外投資者的一般資本利得,如股票轉讓所得,不征稅。
綜上,QDII基金投資美國股票,取得股息、紅利,個人投資者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中美兩國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總金額(總的稅負)為股息的20%;企業投資者按美國法律繳稅,在中國無須繳納企業所得稅。QDII基金轉讓美國股票的收入,依據對美國稅法的了解,美國對此不征稅。QDII基金投資人贖回投資份額,對個人投資者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企業投資者,按差價徵收企業所得稅。

B. 美國股票投資利得稅是多少

股票投資利得稅也就是資本利得稅,個人和企業都要為資本利得繳稅。但是,對於個人來說,長期投資的資本利得(超過1年的投資)稅率較低,2003年,長期投資的資本利得被調降到15%(對於歸入最低和次低所得稅繳納人群的兩類人,資本利得稅為5%)。短期投資的資本利得稅率較高,與一般所得稅稅率相同。然而在2011年,所有被調降的資本利得稅率將回復到2003年前的水平,即20%。
被調降到15%的資本利得稅率本應該2008年終止,2006年5月被Tax Reconciliation Act延長到2010年。

美國對富人的稅很高,

當出售一份房產時,如果該房產是出售者在出售前5年中的2年的主要居所,出售者可獲得250,000美元(對單身)或500,000美元(對夫婦)的資本利得稅豁免份額。
資本利得計算的是凈值,即投資收益減去投資損失。所以,當每年年終繳稅前,美國會出現這樣一個趨勢,很多投資者會將他們正處於虧損狀態的資產出售。對於個人來說,如果投資損失超過了投資收益,凈損失可以被利用在一般所得稅的減免中。每年每個個人可以申報3,000美元的凈投資損失,用來減免一般所得稅。剩餘的投資損失還可以歸入下一年繼續用來計算下一年的資本利得凈值。企業還被允許將本年度的投資凈損失抵消上一年度投資收益,從而獲得一定的退稅。

C. 成立美國公司可以進行避稅嗎

注冊美國公司的好處:合理避稅,降低財務、稅務負擔所有離岸法區均不同程度地規定了離岸公司所取得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免交當地稅或以極低的稅率 (如1%) 交納。我們可以利用海外公司妥善安排稅務,合理合法避稅。

D. 美國公民在中國投資成立公司,所得如何合法避稅

老外可以來投資,叫外商投資,如果他們合中國的企業合資叫中外合資

或是在香港成立公司,再以香港公司的名義來國內投資,也叫外商投資。

不要老是問稅的問題,佔用公共資源交稅是一定要的,更何況賺錢了才交稅,

E. 離岸公司投資股票可以避稅嗎

你好,創辦離岸公司是可以避稅的
投資收益到股東個人的時間使用捷稅寶產品,將投資收益通過服務費輸送出,綜合稅賦率不超過7%,比分紅個稅20%繳納,省了13%。
一個良好的投資架構和模式,將極大程度上幫助老闆,創業者,投資人在不同階段,控制現金流出,控制利潤水平和稅賦水平。

F. 美國公司的合法避稅一般有哪些途徑

為這么一說,美國就靠這個掙錢呢

G. 在美國做股票賺的錢需要繳稅嗎

美國證券稅收的稅種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流轉稅,包括印花稅、證券交易稅。近年來,美國政府因為證券稅收中的印花稅、證券交易稅其收入佔全部稅收的比重小,同時注重資本的流動性,所以現已取消此稅。 二、收益稅,對個人證券投資所得的征稅,將其所得並入普通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公司證券投資所得的征稅,將其並入公司所得,徵收公司所得稅。對個人投資所得和公司投資所得分開征稅,則存在重復征稅的現象。三、資本利得稅。資本利得並入普通利得征稅。對長期資本利得和短期資本利得,採取差別稅率,最高達28%。資本損失區分個人和公司,採取兩種辦法。對個人資本損失可允許扣除,並規定短期資本損失先扣除,長期資本損失後扣除,但每年的扣除額不得超過3000美元,當年沒有扣完的,可結轉以後年度繼續扣除。

H. 購買了美國的股票納稅問題

沒有一個地方買賣股票會交30%的稅。除非是對贏利的錢徵收所得稅,但實際上這有一個征稅時間的問題,你可能在這之前是虧的,或者是在這之後是虧的,所以不會存在對一筆交易徵收哪怕是贏利的所得稅。

美國證券稅收的稅種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流轉稅,包括印花稅、證券交易稅。近年來,美國政府因為證券稅收中的印花稅、證券交易稅其收入佔全部稅收的比重小,同時注重資本的流動性,所以現已取消此稅。 二、收益稅,對個人證券投資所得的征稅,將其所得並入普通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公司證券投資所得的征稅,將其並入公司所得,徵收公司所得稅。對個人投資所得和公司投資所得分開征稅,則存在重復征稅的現象。三、資本利得稅。資本利得並入普通利得征稅。對長期資本利得和短期資本利得,採取差別稅率,最高達28%。資本損失區分個人和公司,採取兩種辦法。對個人資本損失可允許扣除,並規定短期資本損失先扣除,長期資本損失後扣除,但每年的扣除額不得超過3000美元,當年沒有扣完的,可結轉以後年度繼續扣除。四、遺產和贈與稅。

I. 書上說美國2000.4.14為了避稅瘋狂拋售股票

美國投資者為了避稅一般都會在年末賣出股票,但你說的那次我不是很清楚.

J. 美國安然會計師事務所避稅方案簡潔來說是怎麼回事

起因
2001年年初,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短期投資機構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他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作為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破產過程
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並開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況和現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們對於安然的疑問越來越多,並最終導致了股價下跌。8月9日,安然股價已經從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二季度財報(是第三季財務報表),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10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動提交某些交易的細節內容。並最終於10月31日開始對安然及其合夥公司進行正式調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資產,獲得J.P摩根和所羅門史密斯巴尼的10億美元信貸額度擔保,但美林和標普公司仍然再次調低了對安然的評級。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數字讓人瞠目結舌: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共計近6億美元。
11月9日,迪諾基公司宣布准備用80億美元收購安然,並承擔130億美元的債務。當天午盤安然股價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標准普爾將安然債務評級調低至「垃圾債券」級。
11月30日,安然股價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時的800億美元跌至2億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當天,安然還向法院提出訴訟,聲稱迪諾基中止對其合並不合規定,要求賠償。
事件發展
首先遭到質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面臨的指控包括疏於職守、虛報賬目、誤導投資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以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所有投資者都樂於見到的。看看安然過去的財務報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氣業務成長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務公司零售業務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營收成長4倍,是連續21個盈餘成長的財季」……在安然,衡量業務成長的單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數,這讓所有投資者都笑逐顏開。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虧損了,而且虧損額還高達6.18億美元!
然後,一直隱藏在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開始露出水面。經過調查,這些合夥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層官員所控制,安然對外的巨額貸款經常被列入這些公司,而不出現在安然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安然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就不會為投資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員也從這些合夥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讓投資者氣憤的是,顯然安然的高層對於公司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非常了解,但長期以來熟視無睹甚至有意隱瞞。包括首席執行官斯基林在內的許多董事會成員一方面鼓吹股價還將繼續上升,一方面卻在秘密拋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監事會成員有7名與安然關系特殊,要麼正在與安然進行交易,要麼供職於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機構,對安然的種種劣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假賬問題
安然假賬問題也讓其審計公司安達信面臨著被訴訟的危險。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巨額債務。2001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
安然的核心業務就是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買賣,但在安然,這種買賣被稱作「能源交易」。據介紹,該種生意是構建在信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能源供應者及消費者以安然為媒介建立合約,承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履行合約義務。在這種交易中,安然作為「中間人」可以很短時間內提升業績。由於這種生意以中間人的信用為基礎,一旦安然出現任何丑聞,其信用必將大打折扣,生意馬上就有中止的危險。
此外,這種業務模式對於安然的現金流向也有著重大影響。大多數安然的業務是基於「未來市場」的合同,雖然簽訂的合同收入將計入公司財務報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並不能給安然帶來任何現金。合同簽訂得越多,賬面數字和實際現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貿易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抬升股價。作為貿易公司,由於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安然鼎盛時期的市值曾達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