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以銀行存款購入A上市公司股票100萬股,每股8元,並將該股票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1、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800
貸:銀行存款 800
2、借:投資收益 2
貸:銀行存款 2
3、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30
4、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40
貸:公允價值變動 40
5、借:銀行存款 825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800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
投資收益 15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
貸:投資收益 10
有任何不明白的,可以再問我哦
❷ 用銀行存款購入某公司股票2000股,每股12元,手續費230元,該公司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怎麼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
投資收益
貸:銀行存款
❸ 「以銀行存款購入股票」會計分錄怎麼寫
首先你要區分企業的組織形式是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也就是所在的企業執行的會計核算制度
1、若你是上市公司執行的是2006年頒布的會計准則,則區分如下進行處理:
1)購入股票的目的是賺取差價。則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買價)
投資收益(手續費)
貸:銀行存款
2)購入時管理當局沒有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如持有的限售股,且對上市公司不是控制或重大影響,則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成本加手續費)
3)購入時能對上市公司控制或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
則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加手續費)
2、非上市公司或未執行新會計准則
1)持有期限短,不以控制為目的
則 借:短期投資(成本加手續費)
2)為長期持有情況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加手續費)
❹ [會計分錄]甲公司於2006年4月用銀行存款購入乙公司股票100 000股,准備以交易為目的而短期持有。。。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550000
借:應收股利50000
借:投資收益1800
貸:銀行存款601800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30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30000
❺ (1)3月1日以銀行存款購入A公司股票50000股,並准備隨時變現,每股買價16元,同時支付相關稅費4000元。
1、借:交易性金融資產--A公司股票--股本 50000*16
投資收益 4000
貸:銀行存款 50000*16+4000
2、借:應收股利---A公司 50000*0.4
貸:投資收益 50000*0.4
3、借:交易性金融資產--A公司股票--股本50000*(18.4-0.4)
投資收益 6000
應收股利--A公司 50000*0.4
貸:銀行存款 50000*18.4+6000
4、借:銀行存款 20000
應收股利--A公司 20000
5、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A公司股票 (17-16.4)*100000
貸: 交易性金融資產--A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 (17-16.4)*100000
6、借:銀行存款 1040000
投資收益 16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A公司股票--股本 (60000*17)102000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A公司股票 [(17-16.4)*60000] 36000
7、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A公司股票 (18-16.4)*40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A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 (18-16.4)*40000
❻ 關於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問題。 4月1日某公司以銀行存款購入A公司股票,市場價為1500,該
因為4月30日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即賬面價值)是1520 5月15日以1600的價格出售,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影響營業利潤啊。關鍵是你要看清題目,題目說「影響5月利潤」而不是從取得到處置,也不是去年的利潤。你再仔細理解一下。如果還是不懂再追問我
❼ 以銀行存款購買某公司股票10000股,每股5元.另支付相關稅費1000元,作為短期投資,怎樣做會計分錄.
現在短期投資的賬戶已經沒有了,
應該是持有不超過一年,屬於投機行為,
交易性金融資產借方登記成本,
相關稅費計入投資收益的借方,
貸記銀行存款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50000
投資收益 1000
貸:銀行存款 51000
以後,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變動調整變動損益,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或下跌時相反分錄
出售時把相關賬戶結平,差額計入投資收益。
借:銀行存款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投資收益
❽ 企業以銀行存款購買某公司股票或債券,怎麼做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資等)
貸:銀行存款.
兩個都是資產類科目,此增彼減
❾ 請問以銀行存款購入A公司股票(債券)資產總額會發生變化嗎為什麼
資產總額不變,因為購買的股票或債券也是屬於資產的,屬於資產內部科目之間的轉移。總額是不變的。
❿ 以銀行存款購入A公司股票會不會導致資產總額發生變化為什麼
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7月6日在俄羅斯閉幕。中國的元上都遺址和澄江化石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3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義大利和西班牙。(7月7日 國際在線)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中,文明傳承性最好最完整的,只是我們中國。面對「43項世界遺產」的殊榮,無數網友頓時生出數不清的自豪和驕傲來,洗上幾次臉都洗不掉心中的熱血沸騰。小學課本中,所講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大好河山」,再次感染了無數人。應該說,「43項世界遺產」讓我們完成了對小學時期的「穿越」,是祖國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最好註解。
申遺越多,我們的自豪感也越多。可是,對於成功申請了世界遺產的旅遊景點而言,我們卻又面臨著一個「去不起」的尷尬。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黃山,1992年申遺成功,2009年已經將門票價格提高到230元;九寨溝,1992年申遺成功,2009年7月門票已漲至220元;武當山,1994年申遺成功,2005年,門票價格由70元上調為110元;蘇州園林,1997年申遺成功,2004年6月起,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7個園林總票價由98元漲到旺季總票價376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8處園林景點統一漲價,平均幅度在30%以上;福建土樓, 2008年申遺成功,2009年6月起,南靖土樓田螺坑景區門票由50元調整為100元。
可以看到,申遺對於遊客來講,並不一定是好事,相反,還可能是一種災難如此申遺下去,總有一天,國人會因為囊中羞澀而無處可去。也可以進行這樣的解讀,申遺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保護什麼,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消費」我們的自豪情感,為了地方政府收回成本並且撈取旅遊GDP。申遺越多,申遺之後的旅遊景區就會越顯高貴。套用《黃金大劫案》中的台詞就是,申遺成功是「上流」,我們則是「下流」。
「申遺為漲價」是我國景區功利性目的所在。對地方政府而言,他們申請的不是世界遺產,而是門票漲價的權力,這被稱為「中國式申遺」。「中國式申遺」,往往有這樣的特徵:在申遺的過程中,官員從來都不吝惜財政花銷;而對於景區景點的開發與保護,卻往往備受冷落。這無疑又給漲價增加了一個借口:彌補財政缺口。越聽越像貸款修路,然後收取路橋費用。
到現在為止,我國只有一處世界遺產是免費對外開放的。這就是杭州西湖去年6月份,在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時,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西湖申遺領導小組組長田滿文說,西湖申遺的目的是保護西湖、造福後代、讓西湖再活一個2000年,所以杭州西湖要做到「六不」:「還湖於民」目標不改變;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土地不出讓;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侵佔。顯然,西湖申遺並且景區免費,為全國申遺成功的景區樹立了一個標桿。只是現在看來這個標桿還無人效仿。
老祖宗給全國人民留下的遺產,景區和地方政府卻對老百姓收起了「遺產稅」。這樣的行為與「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強盜無異。旅遊景點就屬性而言,應該是公共的,景區的設立也應該以公益性為根本出發點。「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的買單者,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