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英商先農股份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當日賣虧了股票再買 2025-09-11 11:58:31
瑞康乳業股票行情 2025-09-11 11:12:28
18年蘋果股票最低價格 2025-09-11 10:33:48

英商先農股份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5-29 23:16:40

『壹』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核心價值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代碼:481001
基金類型:契約型開放式股票型基金
基金託管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合同生效日:2005-8-31
日常申購起始日:2005-9-13
日常贖回起始日:2005-11-1
投資目標:有效控制投資組合風險,追求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
投資理念:股票價格終將反映其價值。本基金投資於經營穩健、具有核心競爭優勢、價值被低估的大中型上市公司,實現基金資產長期穩定增值的目標。
投資范圍:本基金的投資范圍限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國內依法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回購、央行票據、可轉換債券以及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允許基金投資的其它金融工具。本基金投資組合的范圍為: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為60%-95%,債券及現金資產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為5%-40%。
業績比較基準
75%×中信標普300指數收益率+25%×中信全債指數收益率
基金經理
張翎先生:1999年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先後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投資管理中心等公司從事投資管理工作。2002年起任職於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歷任泰信天天收益基金經理,泰信先行策略基金經理。
曹冠業先生:199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材料科學和技術經濟雙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法國馬賽經濟科技法律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和法學碩士學位;並獲注冊金融分析師(CFA)和金融風險管理師(FRM)資格。先後任職於中海信託、法國雷諾機車集團從事投資研究工作;2001年至2006年,任職於法國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巴黎總部和香港公司,歷任國際協調發展部亞太區主管、結構基金部基金經理,亞太結構基金投資主管、亞太股票投資部投資經理;2006年10月起,任職於香港恆生投資管理公司,擔任香港中國股票和QFII基金投資經理。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貨幣市場基金基金代碼:482002
基金類型:契約型、開放式、貨幣市場基金
基金託管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合同生效日:2006年3月20日
日常開放申購日:2006年3月24日
日常開放贖回日:2006年3月24日
投資目標:力求在保持基金資產本金穩妥和良好流動性的前提下,獲得超過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穩定收益。
投資理念:本基金管理人遵循嚴謹、科學的投資流程,通過專業分工細分研究領域,立足長期基本因素分析,形成投資策略,優化組合,獲取可持續的、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穩定投資收益。
投資范圍:現金;通知存款;1年以內(含1年)的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剩餘期限在397天以內(含397天)的債券;期限在1年以內(含1年)的債券回購;期限在1年以內(含1年)的中央銀行票據;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認可並允許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的其他具有良好流動性的貨幣市場工具。
業績比較基準: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為稅後6個月銀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即(1-利息稅率)×6個月銀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
基金份額面值:人民幣1.00元
認購最低限額:投資者可以多次認購本基金份額,認購費按單次認購金額計算。代銷網點每個基金賬戶每次認購金額不得低於1,000元人民幣,累計認購金額不設上限。直銷機構每個基金賬戶首次認購金額不得低於100萬元人民幣,已在直銷機構有認購本基金記錄的投資者不受上述認購最低金額的限制,單筆認購最低金額為1,000元人民幣。當日的認購申請在銷售機構規定的時間之後不得撤銷。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精選平衡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基金代碼:483003
基金類型:契約型開放式混合型基金
基金託管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合同生效日:2006年7月13日
日常開放申購日:2006年8月7日
日常開放贖回日: 2006年9月15日
業績比較基準:6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40%×新華雷曼中國綜合債券指數收益率
投資目標:有效控制投資組合風險,追求穩定收益與長期資本增值。
投資理念:對具有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的股票資產和債券資產進行戰略資產配置。保持基金相對穩定的風險收益特徵。專注基本面研究,投資於固定收益證券以使基金具有一部分相對穩定的當期收益,同時,精選治理結構完善、經營穩健、業績優良,具有可持續增長前景的上市公司股票,實現基金資產長期增值。
風險收益特性:屬於中等風險水平基金,其預期收益及風險水平介於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之間。
投資范圍:限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國內依法發行上市的股票、債券、中央銀行票據、回購,以及法律法規規定或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基金投資的其它金融工具。本基金投資組合資產配置范圍為: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為40%-80%,債券及其它短期金融工具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為20%-60%。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穩健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代碼:481004
基金類型:契約型開放式股票型基金
基金託管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合同生效日:2006年12月6日
日常開放申購日:2006年12月28日
日常開放贖回日:2006年12月28日
業績比較基準:業績基準收益率=8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20%×上證國債指數收益率。
投資目標:有效控制投資組合風險,追求基金長期資本增值。
投資理念:選擇經營穩健、具有長期可持續成長能力的上市公司股票,以合理價格買入並進行中長期投資,獲取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長期投資收益。
風險收益特性:本基金是成長型股票基金,其預期收益及風險水平高於債券型基金與混合型基金,屬於風險水平相對較高的基金。
投資范圍:本基金的投資范圍限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國內依法發行上市的股票、債券、中央銀行票據、回購,以及法律法規允許或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允許基金投資的其它金融工具,其中,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60%-95%,債券、現金等金融工具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5%-40%,現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不低於基金資產凈值的5%。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紅利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代碼:481006
基金類型:契約型、股票型,本基金合同生效後一年內為封閉式,基金合同生效滿一年後轉為開放式。
基金託管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合同生效日:2007年7月18日
業績比較基準:新華富時150紅利指數收益率。
封閉期和開放規定:基金合同生效以後一年(含一年)的期間內,本基金封閉管理,期間基金份額保持不變,持有人不得申請贖回或轉讓本基金;基金合同生效滿一年以後,本基金轉為開放式基金,將公告開放日常申購和贖回
凈值公布:封閉期間,每周公布一次;轉為開放式運行後,每日公布上一開放日凈值。
投資目標: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基礎上,追求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獲得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業績
投資理念:通過投資股票市場中注重分紅的上市公司股票,獲得股息收益和資本增值,並通過投資於權證、股票指數期貨等金融工具進行套利或避險交易,控制基金組合風險,為基金持有人增加風險調整後的回報。
風險收益特性本基金屬於股票型基金中的紅利主題型基金,其風險與預期收益高於債券型基金以及混合型基金。
收益分配方式及頻率:
在符合上述基金收益分配的前提下, 每季度末每份基金份額可分配收益超過0.01元時,至少分配一次,全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於年度基金已實現凈收益的90%;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多6次;成立不滿三個月,收益可不分配,封閉期間,基金收益分配採用現金方式;開放期間,基金收益分配採用現金方式,投資人可選擇獲取現金紅利自動轉為基金份額進行再投資,基金份額持有人事先未做出選擇的,默認的分紅方式為現金紅利。
投資范圍:封閉期間,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占基金資產比例為60%-100%,現金、債券資產、權證等比例為0%-40%;開放期間,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占基金資產比例為60%-95%,現金、債券資產、權證等比例為5%-40%,現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不低於5%。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增強收益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
基金代碼:A類基金份額基金代碼:前端收費模式為485105;後端收費模式為:485205;直銷機構A類基金份額基金代碼統一為485105;
工行A類基金份額基金代碼統一為485105 B類基金份額基金代碼:485005
基金類型:契約型開放式債券型基金
基金託管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合同生效日:2007年5月11日
日常開放申購日:2007年5月25日
日常開放贖回日:2007年6月5日
業績比較基準:本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新華雷曼中國綜合債券指數。
投資目標:在控制風險與保持資產流動性的基礎上,力爭基金資產波動性低於業績比較基準,追求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獲得超過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業績。
風險收益特性:本基金為債券型基金,其長期平均風險和預期收益率低於混合型基金,高於貨幣市場基金。
投資范圍:本基金投資於債券類資產(含可轉換債券)的比例不低於基金資產的80%,投資於股票等權益類證券的比例不超過基金資產的20%,現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不低於基金資產凈值的5%。
本基金股票資產投資只參與首次發行及增發新股投資,不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股票。
贖回到帳時間:投資人贖回申請成功後,贖回款T+2日從託管行劃出,經銷售機構於T+3日內劃向投資者資金賬戶。 基金名稱:工銀瑞信中國機會全球配置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
基金簡稱:工銀全球
基金代碼:486001
基金類型:契約型開放式
基金管理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境外投資顧問:瑞士信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託管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境外託管人:美國花旗銀行有限公司
發行規模:220億人民幣(約30億美元)
投資主題: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全球投資機會
投資目標:為中國國內投資者提供投資全球范圍內受益於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公司的機會,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分散投資,控制投資組合風險,追求基金長期資產增值,並爭取實現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業績表現。
投資理念:本基金主要投資於在香港等境外證券市場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以及全球范圍內受惠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境外公司股票,從而分享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成果,同時,為中國國內投資者提供全球范圍內分散投資路徑,獲取基金資產長期增值。本基金在選擇股票時,重點從中國國內消費、中國進口需求、中國出口優勢三個主題識別直接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公司。
投資范圍:本基金持有的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占基金資產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投資於香港等境外證券市場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的資產為中國公司組合,投資於全球范圍內受惠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境外公司股票的資產為全球公司組合,中國公司組合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30%-50%,全球公司組合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50%-70%。

『貳』 中鐵建股票十大持有者是誰

中鐵建股票十大持有者是:(截止2015年10月26日)
1.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占流通股比例:61.33%;
2.HKSCC NOMINEESLIMITED:占流通股比例:16.69%;
3.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占流通股比例:0.21%;
4.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鵬華中證高鐵產業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占流通股比例:0.20%;
5.中國工商銀行-上證5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占流通股比例:0.20%;
6.烏魯木齊潤農江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占流通股比例:0.18%;
7.全國社保基金五零二組合:占流通股比例:0.14%;
8.陸勇軍:占流通股比例:0.13%;
9.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萬能保險產品:占流通股比例:0.13%;
10.中國寶安集團金融投資有限公司:占流通股比例:0.11%。

『叄』 上海證券公司的變遷歷史誰有啊

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觀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的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證券產生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國家向大戶的舉貸和王侯給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漢唐以後,國家因軍事需要臨時向富商舉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現象。隨著商業的發展,飛錢、會票、當票等商業票據出現,證券的品種更加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後清前,在一些投資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如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雲南、廣東礦冶業和山西金融業,已經較多地採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明顯地具有資本主義的股份制特徵,而"集資合股"的參與者之間簽訂的載明權利責任的契約,則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當然,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的出現,在中國則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相繼對外開埠通商,有價證券及其交易,就跟著第一批最先進入所開商埠的外國洋行在中國出現。外資在華設立的各類股份制公司企業,把西方國家已普遍採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形式和集股籌資的方法帶到了中國。
中國仿效西方,採用股份制發行證券組織近代企業公司的活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與此同時,清政府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起,舉辦旨在"自強"的軍事工業。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經費難以為繼,70年代後,為借重民間私人資本,解決國家財力不足,洋務派仿效西方股份制,採用"官督商辦"和"商辦"等形式,興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國近代民用企業。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詔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隨著該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認定和籌集,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繼航運業後,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險業、礦業、紡織業和通訊電報業等方面得到普遍運用,於是又有一批華商股票應運而生。如仁和保險、濟和保險、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等都是中國近代最早出現的華商股票。原先附股於外資企業公司的中國人,此時也紛紛移資或投資洋務民用企業,或自立門戶舉辦近代工礦企業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創辦的新式工礦企業就有十五六家,這些礦業公司都發行了股票。至此,華商證券的發行已小有氣候。
證券一經產生,證券交易不久也隨之出現。據史料記載,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證券買賣交易活動,但僅局限在外商之間,買賣並不興隆。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上海殖民經濟的初步"繁榮",外商證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躍。6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棉業投機熱潮席捲上海,在華外資銀行獲得豐厚利潤,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華銀行面值10英鎊的股票,市價曾高達25英鎊;(註:《字林西報》,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資航運公司獲利也很豐厚,航運公司股票成為銀行股票以外的另一買賣熱點,以致市場上證券交易額"日以百萬計,投機交易有時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業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涇橋北,出現了中國第一家專營有價證券的英商長利公司,後來又有幾家這樣的公司相繼設立。"店多成市,該業始發達"。(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之略史》,載《銀行周報》第3卷總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紀80年代前後,外資又開始進入租界公用事業和其他實業,市面上又出現了上海自來水公司、上海電燈公司等十幾種新股票。西商各證券掮客為謀本業前途的發展,於1891年聯絡同業,組織上海證券掮客公會即上海股份公所,以買賣外商在華所設各事業公司的股票。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初步形成。
至於中國華商進行的證券交易,若將19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商附股外資企業公司的證券活動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現。五六十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社會資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於中國新辦的近代企業不久便獲厚利,加上個別企業發放優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產、銀洋買賣投機之外,又熱衷於對新式企業的股票、債券的追逐。
1882年前後,先前成立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廠礦企業經營成功,獲利很高,股票價格成倍增長,如輪船招商局面值100兩的股票,1882年卻漲到了200兩以上;(註:《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報告書》下冊,第31頁。)1881年年底,開平煤礦正式投產前夕,其面值100兩的股票在上海市場上的價格就漲至150兩左右,到1882年6月,竟還有人願以每股237兩的價格收進。(註:《申報》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響,人們爭相購買荊門煤鐵礦、長樂銅礦及鶴峰銅礦等十幾種剛上市不久的礦業股票,這些股票的價格很快超過其面值。如長樂銅礦和鶴峰銅礦的股票面值均為100兩,1882年最高價分別達到220餘兩和170餘兩。(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當時的《上海新報》和《申報》等華文報紙,對此都有專門報道。這些礦業股票籌集的股金就有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這在當時是一筆十分可觀的資金。
受礦業股票上漲行情影響,其他上市的洋務企業股票價格也隨之全線上漲。如上海電報局100兩面額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兩大關;而上海機器織布局的股票價格也溢出原價15%左右。(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
華商證券交易,起初既沒有固定的場所,又沒有相應的交易規則,證券轉讓、買賣一般在親朋好友、熟人中"以親帶友、以友及友"進行。成交的價格卻視外商證券行情和證券本身的市場供求而定。後來,隨著證券發行量的擴大,持有證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證券的品種和數量也越大,證券買賣變成了經常的需要。於是"為各項公司通路徑而固藩籬"(註:《申報》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於1882年9月成立。該公司內部組織分明,還訂有章程,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設立首開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的先河,成為中國自設證券交易所的權輿。
由於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加之買辦商人胡光墉投機絲業失敗和中法關系趨緊等其他原因,引發了1883年10月的倒賬金融風潮。礦業股票連同其他華商股票即行下跌。低價出售也無人承接,連平時素有信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的價格也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礦業股票更是無人問津,幾乎形同廢紙。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質押的錢庄受累倒閉,破產者不計其數。一度空前興盛的股票市場低落至極點,直至10年之後,一般商人仍"視集股為畏途",(註:《論商務以公司為最善》,見《申報》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為人所厭聞",(註:《礦務檔》第七冊,第4358頁,台灣近代史研究所編,1960年版:《洋務運動》(七)第316頁,中國史學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見這次風潮對證券投資者心理打擊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國早期證券和證券交易視作中國證券市場的萌芽的話,那麼,1895年以後至清末,中國證券市場就進入了初步形成階段。
隨著國外資本投資的銀行、工礦企業和鐵路公司在華的設立,以及鐵路借款、礦業借款與政府借款的簽訂,外國在華發行的外資證券規模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振興工商、實業救國"的呼聲再一次引發了中國第二次設廠辦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法規,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勵興辦各式銀行、企業。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的創立率先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間,中國先後創辦新式廠礦企業386家,資本額達8.8億多元,華商在機械製造、電力、采礦、棉紡和其他工業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華商股票的發行量也隨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債制度也在1894年前後移入中國。1894年清政府為籌措甲午軍費,仿效西方,向國內發行公債,"息借商款"。此後,又發行了"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兩次公債。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蘇松太道吳健彰為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向外國洋行賒賬雇募船炮,首開中國近代舉借外債先河。隨後海防借款、軍需借款、抵禦外侮借款、賠款借款、實業借款、鐵路借款、礦業借款,甚至行政經費借款,一發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債208筆,債務總數為白銀13億多兩。(註:《清代外債史論》,第672頁,許毅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證券交易市場方面,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也有了迅速的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是上海眾業公所的設立與發展。原先設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後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等金幣公債,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記、鴻源等大紗廠新股票的面市,業務發展出現了較大轉機。1898年,該所修訂了章程,但仍無固定交易場所,證券的交易買賣,多在舊西商總會內或在匯豐銀行門前階沿進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入侵的混亂之際,攫取了中國的開平煤礦,由於這一產權的中外轉移,原持有該礦股份的華人紛紛將股票出售或轉讓,給原來不甚景氣的股票交易市場帶來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舊西商總會租定了部分房屋作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醞釀改組為上海證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該所採取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參與證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會員即擴充為100人,其中西商會員87名,華商會員13名。交易買賣的證券有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國政府金幣公債,(註:《民國經濟史》,第153頁,上海銀行學會編,1948年版。)後來又增加市政公債。當時進入這個市場開拍的股票先後有:公和祥碼頭、椰松船廠、公益紗廠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遷址上海外灘1號。
由於西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除為外國在華企業公司在華籌集資金服務外,還是少數洋商投機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顧中國社會經濟和投資者的利益,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就是最好的例證。1903年,英國投機商人麥邊在中國成立藍格志拓殖公司,開業後的頭幾年並沒有多少業務,1909年國際市場橡膠漲價,國外經營橡膠園種植業和投資橡膠工業的人獲利豐厚。麥邊便藉此機會,於1910年初大造輿論,宣揚經營橡膠行業可獲巨利,並謊稱其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大片的橡膠園。為了誘騙人們購買其公司股票,他編造該公司的經營發展計劃,奢言年分紅可達45%左右。人們不明真相,競相購買。"僅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標賣,已有以七十兩之巨價承購者"。(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中掀抬股價,橡皮股票價格暴漲。麥加利、匯豐和花旗等外商銀行見有利可圖,便與麥邊勾結,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舉又造成了該公司信譽可靠、實力雄厚、盈利可觀的假象。爭購者於是更加踴躍,連許多錢庄也都轉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價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地裡趁高脫手,捲款潛逃。其他外商亦步麥邊後塵,紛紛拋售手中的橡皮股票。這時,外資銀行宣布停辦此項股票的押款,(註:《上海錢庄史料》,第7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騙局敗露,人們又爭相拋售橡皮股票,但無人購進,橡皮股票價格一落千丈,最後成為廢紙。持票者紛紛破產,錢庄也因此倒閉了二十多家,市面極度恐慌,釀成了一場金融風潮。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風潮使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遭受沉重打擊,中國股票市場自此進入低谷
此期的華商證券交易市場較1883年前,交易規模總體上有所後退,但也不乏市場新熱點。一方面,隨著1895年後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現,尤其是銀行的創辦和商辦鐵路公司的出現,證券交易又漸有起色。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債券成為交易買賣的新熱點。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後,清政府又採取"官商合辦"的形式,設立了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省銀行和私營商業銀行也在此期設立。這些新興的銀行發行了大量的股票,這些銀行股票在市場上十分受人青睞。1903年,清政府開放鐵路,"寓商於路",提倡商人設立鐵路公司,集股籌資承辦鐵路。於是,1903-1907年,全國15個省份先後成立了18個"官商合辦"和"商辦"的鐵路公司,發行了大量的鐵路股票。這類股票一經發行,便成為市場亮點。在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礦企業股票發行與交易的帶動下,中國近代證券市場初步形成。而這時的政府公債由於發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視購買公債為對朝廷的報效和捐助,故當時購入者,也不敢在市場上出售,所以還未形成交易市場。
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組織形式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自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倒閉後,雖先有1904年梁啟超提出了組織"股份懋遷公司"(即證券交易所)的倡議,後在1907年又有上海買辦商人袁子壯、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組織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視和採納。華商證券交易一直處於無組織的狀態中。光緒末年,上海買辦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關橋開設了專營證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買辦商人孫靜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開設了另一家專營證券的"信通公司",但規模和功能遠不能與原先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專營的證券公司外,許多茶商、錢商、皮貨商、古董商和雜貨商以及買辦也兼做股票買賣。這些股票掮客經常出入茶館,在經營本業的同時,還洽談股票生意。約在1910年前後,股票交易買賣活動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樓,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茶會"時期。
總之,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現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公司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中國證券市場一開始便存在華洋兩個不同體系的市場,這正是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寫照。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為後期的證券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參考資料:http://blog.163.com/darling_ran/#

『肆』 公司能否取消股東在公司持有的股份

投資人投資於公司的股份只能通過「轉讓給其他股東」和「公司收購」兩種方式來滅失,在這兩種方式之外公司無權「取消」股東的股份,其次股東有權查閱公司經營的相關資料,同時公司注冊的時候沒有給小股東辦理股權備案手續,屬於注冊期間提供不真實資料的虛假注冊行為,應當通過工商局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的,你現在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到當地工商局舉報他們的違法行為,二是到法院起訴他們侵犯您的財產權。

『伍』 概括近代英國股票發行原因

摘要 英國最早完成產業革命,股份公司發行股票也歷史悠久。16世紀中葉,英國商人組織起專營海外貿易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是利用發行股票的辦法籌集資金。後經政府許可,這些股票可以自由買賣。這些被允許自由買賣的股票和債券就成了英國早期證券市場的基本元素。

『陸』 京東方a股票股東是日本人嗎

能悲傷孤單以對。那是怎樣戀戀不舍的心情?命中的一份坦然;心遇見的,是留存在心湖

『柒』 股票引進中國的時間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由於股價在開始兩年漲幅過度,伴隨著股票的擴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價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以後,股價就停步不前,滬深股市就進入艱難的調整階段。1993年滬深股市收盤指數分別為833點和238點,1994年收盤指數分別為647和140點,1995年的收盤指數分別為555點和113點。根據國外股票指數的上漲速度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股市這種調整估計還要相當時日。如國家不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上證綜合指數若要在1000點站穩,大概還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9.2 股票供不應求

我國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資金額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現出明顯的股票供不應求局面,據初步統計,到1996年10月底,滬深股市登記在冊的股民約有1800萬,而同期滬深股市的流通股規模約為300億股,平均每個股民擁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據初步估算,我國上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稅後利潤不到0.30元,平攤下來,股民人均收益最多隻有500元,按人均入市資金2 元計算,股票投資的收益率(不計交易稅、費)只有2.5%,只相當於活期儲蓄利率。而由於股民在股市中頻繁交易,其上繳的手續費及交易稅之總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之和還要多。

9.3 股市交投過旺

由於我國股民投機性較強,其入市的動機主要是以搏差價為主,所以許多股民以炒股票為業。股市稍有風吹草動,便買進殺出,追漲殺跌之風盛行,股市的交投極其活躍。如國外一般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換手率不到40%,而我國股市的年均換手率卻超過600%,是國外成熟股市的15倍。
股市交投過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漲暴跌,如美國紐約股市從開辦到現在的200年間,日漲跌幅度超過3%的只有10次,而滬深股市漲跌幅超過3%的時間卻要佔整個交易日的20%以上。交投過旺的第二個後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滬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達1.3萬億,股民上交的交易稅、手續費近200億,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估計只有近100億。收入與支出相比,支出多100億,這樣就使整個股民成為虧損一族。

9.4 股市尚待規范

我國股市是由地方股市發展起來的,且中央政府對股市的監管從1992年下半年才開始,股市的運作還尚待規范。從宏觀管理方面來講,其一是對股市的規律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具體表現在相關的政策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如股市擴容及上市指標的控制仍沿用額度控制的方法。其二是對股市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如國家股、法人股並軌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實施計劃。其三是對股市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如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對制止機構大戶聯手操縱股市等問題力度明顯不夠。
從證交所方面來講,雖然滬深股市已成為全國性的股市,但證交所仍歸口地方管理,且證券交易稅的一半歸地方財政,證交所的地方利益傾向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交易所都將成交量的大小作為工作目標(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稅),所以對有利於活躍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規范行為的制止明顯不力。
從券商方面來講,其一方面在自營業務中利用資金實力對股價進行操縱,以從中漁利;另外為配合新股的順利發行,往往採用人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價,引股民上鉤。
上市公司方面,為了新股的發行或配股的順利完成,在信息披露方面一般是報喜不報憂,隱瞞一些重要的不利信息,且經常高估利潤指標。而一旦股票上市發行成功,則發表聲明更改盈利預測或發表所謂的道歉聲明來掩蓋錯誤。

『捌』 為什麼青島啤酒的英文是TSINGTAO

青島啤酒的英文是TSINGTAO的原因如下:

Tsingtao 是郵政式拼音,和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的 Peking 一樣。(清華大學的 Tsinghua 雖然不是郵政式拼音規定的現成地名,但也遵循了郵政式拼音的規則。)也有說來自法國遠東學院拼音(EFEO system)。

依據 EFEO,標准格式為 Ts'ingtao,省去送氣符號「'」後與郵政式拼音一致。所以這兩種拉丁化方案在「青島」這個詞上沒什麼區別。但不管怎麼樣,這不是隨手音譯的結果。另外,Tsingtao 不是威妥瑪拼音。把 Tsingtao 當成威妥瑪拼音是很常見的誤解。威妥瑪拼音的「青島」寫作 Ch'ingtao 或 Chingtao(省去送氣符號)。

(8)英商先農股份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青島啤酒產自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前身是國營青島啤酒廠,1903年由英、德兩國商人合資開辦,是最早的啤酒生產企業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官方贊助商,躋身世界品牌500強。青島啤酒選用優質大麥、大米、上等啤酒花和軟硬適度、潔凈甘美的嶗山礦泉水為原料釀制而成。原麥汁濃度為十二度,酒精含量3.5-4%。酒液清澈透明、呈淡黃色,泡沫清白、細膩而持久。

青啤的品牌歷史悠久,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較大,可是「帆很大,船很小」。1998年,公司制定了「大名牌」發展戰略,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並購擴張。青啤的戰略重點從「做大做強」轉為「做強做大」,從擴張轉向整合。青啤品牌在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World Brand Value Lab)編制的2012年度《中國品牌500強》,品牌價值已達631.68億元。青島啤酒2013年品牌價值正式發布:805.85億元,升值28%,連續十年居啤酒行業首位。

『玖』 股票名字帶球的有哪些

股票名字帶球的有蘇寧環球[000718]
蘇寧環球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0718,證券簡稱:蘇寧環球)是一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企業。近年來,公司憑借雄厚的實力躋身中國企業五百強前列,並以驕人的業績位列中國房地產企業前二十強,"蘇寧環球"品牌家喻戶曉、享譽全國。2005年,蘇寧環球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以規范、透明的公司治理以及持續增長的業績,贏得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同。
蘇寧環球集團始創於1987年,創始人為江蘇省政協常委張桂平先生。集團創建初期以電器貿易為主,1992年開始進軍房地產開發行業,並快速發展壯大。2005年12月,集團控股公司蘇寧環球股份有限公司(000718)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蘇環球集團已發展成為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集大型住宅地產、商業地產、高檔酒店開發與運營,商貿與服務業、建材生產等多業態齊頭並進發展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集團總資產達數百億元,年納稅額近十億元,品牌家喻戶曉、享譽全國。集團先後榮獲「中國企業五百強」、「中國房地產企業百強」、「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前十名」、「中國最具品牌競爭力房地產企業」、「迪拜國際最佳範例(中國)推動獎」、「城市可持續發展特殊貢獻獎」、「地產特殊貢獻企業」、「慈善之星」等榮譽。張桂平董事長榮獲了「中華誠信英才」、「中國管理一百人」、「中國房地產行業影響力十大人物」、「中國值得尊敬的二十大房地產傑出人物」、「中國財富領袖」、「2008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改革開放30年南京地產功勛人物」等殊榮。

『拾』 沒錢開公司找人投資合作,股份該怎麼分

問題描述:想開一家裝修公司,可我自己沒錢,我只有新的經營模式和技術,開公司至少50萬,我想找人全額投資(非本行者),我該佔多少股份?投資者該佔多少股份?
1、我的經營模式是風險較低的,也是比較有把握做大的,不說90%或100%,就70%以上的把握吧(非傳統裝修公司模式)。
2、我不想我的公司被別人控股,因為模式是我想出來的,我才是模式的靈魂。 3、我也不知道還沒創建的公司如何估值!是否能按這個估值來給股份?
4、我給公司成立後做了個估算:第一年平均每個月裝修3-4套房或以上,每個月營業額約30萬,一年營業額就360萬;第二年平均每個月裝修10-20套房或以上,每個月營業額約80-160萬,一年營業額約1000萬,第三年更可能開分公司。
5、我的方案是:我51%,投資人30%,工程總監3%,設計總監3%,市場總監3%,互聯網平台技術總監3%,公司活動經費和其他經費7%,除了投資人,其他人(包括本人)不出資,不知道這樣分合不合理?

答:不行。應該是投資人佔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