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的資料
因為不懂你題目的意思!只能給你官方式的回答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一個由五十個州和一個聯邦直轄特區組成的憲政聯邦共和制國家。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美國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三或第四(數據有爭議);其人口總量也超過三億人,少於中國和印度。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自1870年代以來,美國國民經濟就高居全球第一。今天的美國則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更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匹敵的。
國歌
《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譯《星條旗之歌》,由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作詞,美國作曲家約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作曲。《星條旗永不落》於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為國歌。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城市人口59.97萬(2009年),都會區人口530萬。城市面積177.0平方公里[6]。
最大城市
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美國第一大城市(1790年—今)和第一大商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城市人口836.37萬(2008年,美國城市第1名),面積1,214.4平方公里;大都會人口1,900.68萬,面積17,405平方公里[7]。
語言
無法定官方語言 [8]。英語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21,480萬人,82.1%)。其他主要語言有西班牙語(2970萬,10.7%)、漢語(300萬)、法語(140萬)、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此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176種為本地語言。
政府
政治體制為憲政聯邦共和制(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美國44任(第56屆)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e Biden);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ranz Geithner);商務部長駱家輝(Gary Faye Locke);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
獨立
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在獨立戰爭後,1783年9月3日,美國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國土面積
中國數據[2][3]: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國家和地區第4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 美國數據[9][10]:美國國土面積為9,826,675平方公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其中,陸地面積9,161,96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64,709平方公里;或為9,629,091平方公里(美國國家總審計局,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
人口
3.07179億(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於中國、印度),[11][12]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78名,次於辛巴威、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14.266萬億美元(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443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於汶萊、新加坡)。[14]
其他
國內生產總值(名義) 14.266萬億美元(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443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9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於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4] 基尼系數 0.463(2007年)[9] 人類發展指數 0.942(極高,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3名,次於盧森堡、芬蘭)[15] 貨幣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USD)($) 時區 西五區至西十區。夏時制為西四區至西十區。東部時區(EST,西五區)、中部時區(CST,西六區)、山地時區(MST,西七區)、太平洋時區(PST,西八區)、阿拉斯加時區(AKST,西九區)、夏威夷時區(HST,西十區)。 國花 玫瑰花。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國石 藍寶石 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1782年6月20日,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獲許可採用部分為美國設計的國徽,包括:一隻白頭海雕正在抓住箭和用它的爪抓住橄欖樹枝的國徽。
2. 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9年華爾街股市大崩盤
1929年10月29日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
豎立在汽車上的牌子寫道:「100美元可買下這輛轎車。在股市上喪失了一切,急需現鈔。」
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裡,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這是
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發生在1929年10月29日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
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里,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
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O萬股。隨
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涌進
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O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
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制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歷史最高點。當
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
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
錯了。在10 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
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
僅10月24日一天,便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採取行動以控制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
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
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
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
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
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
20世紀20年代,在經歷了一次大戰和死亡2000萬人的1918年全球大流感後,世界進入一個暫時的和平時期
,人們開始享受災難之後的歡愉:經過幾年的調整後,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尤其是美國,它在許多
經濟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和穩定的國家。
良好的經濟環境和樂觀的情緒為20年代的股市大發展創造了條件。1921年,美國資本市場新發行的證券是
1822種,到1929年達到了6417種。《紐約時報》工業指數從1921年的低點66.24反復攀升至1929年9月19日
469.49的歷史最高點。
當時,融資購買股票十分流行,而且人們還可以通過「定金交易」花一美元買到價值10美元的股票,人們
第一次發現賺錢的機會是那麼多。於是,大量中小投資者爭相涌進股市。每天,人們熱切地討論著股票走勢,
小道消息滿天飛。隨著股價扶搖直上,華爾街陷入了狂熱之中,電梯工、接線員和報童也和金融巨頭一起玩起
了股票。華爾街甚至成了遠道而來的旅遊者參觀的去處:每天早上,旅遊者們夾道歡迎那些來上班的經紀人們
,向他們鼓掌。
美國做了個噩夢
危機已經悄悄降臨,人們卻沒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機狂潮中被炒得離譜的佛羅里達房地產泡
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這絲毫沒有給華爾街的瘋狂帶來多少警醒。從1928年開始,股市的上漲進入最後的瘋
狂。事實上,在20年代,美國的許多產業仍然沒有從一戰後的蕭條中恢復過來,股市的過熱已經與現實經濟的
狀況完全脫節了。
1929年3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對股票價格的高漲感到了憂慮,宣布將緊縮利率以抑制股價暴漲,但美國
國民商業銀行的總裁查爾斯?米切爾從自身利益考慮,向股市中增加資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經紀商和銀行家
們仍在極力鼓動人們加入投機。甚至一些著名的學者也失去了冷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耶魯大學的歐文?費雪,
這位大經濟學家不僅自己融進了投機者的行列,而且還在公開演講中宣稱:「股票價格已達到了某種持久的高
峰狀態。」
不過,也有不少人保持著冷靜的頭腦,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從股市中脫身
者之一。他對自己說,如果連擦鞋匠都在買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裡面了。這個明智的選擇使他提早撤出資金
,為其家族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1929年夏,股票價格的增長幅度超過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潰已經近在眼前。9月3日,華爾街的一位統計學家
羅傑?巴布森在華爾街的金融餐會上說了一句話:「股市遲早會崩盤!」這句話被《道瓊斯金融》發表。其實,
這位先生在此前的兩年中一直重復著這句話,卻只被人們當做笑談,沒想到這次竟一語成讖,千古留名。此話
不久就傳遍了全美國,投資者信心開始動搖,股市立刻掉頭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驚動了總統胡佛,他趕緊向新聞界發布講話說:「美國商業基礎良好,生產和分配並未
失去以往的平衡。」有關的政府財政官員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時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股市在經過曇花
一現的上揚後,就開始了噩夢般的暴跌。
跳樓的不僅是股指
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
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
10月23日,形勢繼續惡化,《紐約時報》指數下跌31點。
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
然下泄,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雖然當天中午多位銀行家和財團老闆決定出資托市,暫時
穩住了股票價格,不過這只是暫時的穩定。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
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
,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鍾,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
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
的歷史最高紀錄。《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1點,而道瓊斯指數比星期一又下跌了12%。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
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記的人跳樓自殺。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
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不堪回首二十年
這場史無前例的股市大暴跌從1929年延續到1932年,並成為整個30年代大蕭條的導火索。從1929年最高的
381點到1932年7月的最低點41點,道瓊斯股票指數下跌了89%,到1933年7月,美國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值只相
當於1929年9月的1/6。
股災造成了美國股市、銀行與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形成了惡性循環,並從美國波及到了整個世界,使
人類經歷了5000萬人失業、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銀行倒閉、生產停滯、百業凋零的黑色大蕭條年代。
經濟學家研究,這次股市崩盤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股市的過度狂熱沒有得到適時的引導,而融資買賣
和定金交易使股市在賣壓之下失去控制。二是當時美聯儲運用調高利率的錯誤貨幣政策,使得貨幣供給量大幅
減少,造成市場資金轉向其他投資工具,加速了股市的下跌走勢。
1932年,羅斯福總統上台後,對美國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1934年7月6日,美國證券
交易委員會成立,理智的約瑟夫.肯尼迪被任命為主席。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
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
歷史名詞解釋:
經濟大蕭條(經濟大恐慌),是指1929年至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
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
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
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
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
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
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
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
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經濟大恐慌對拉丁美洲
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原因
關於經濟大恐慌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最早解釋到這一點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他認為市場對商品總
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策略來刺激需求,從而帶旺經濟。這一
點成為了五、六、七十年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觀點。現任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認為是因當時美國興起了消費借貸所致。持續性
的借款終使美國人個人債務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費熱潮也就在大蕭條時期結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則
認為是當時美國政府在大蕭條前對經濟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對銀行的管制,使銀行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
反應,在通貨緊縮下導致經濟大恐慌。
經過
19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
。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
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
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
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
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隨著股票巿
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
關門。
金融危機時期
今日領導傳輸了時下最為流行的金融危機,回家又運用了「80」後的習慣網路了一下金融危機,條條標題
波及眼球,危機、辭職、創業,一些出鏡率頗高的詞彙佔去了大面積的屏幕,隨手進入幾條,大致了解一番,
3. 有關百度
雖然是復制來的,不過我覺得很對你的問題胃口。 雖然,Bai在美國上市使用了「中國的Google」這么一個概念,說真的,我知道的Bai和Google最大的共同點也許就是他們都是美資公司。Bai公司注冊於英屬開曼群島,Bai的創始人李彥宏持有美國綠卡,Bai啟動的資金是美國的風險投資,現在美資在Bai中佔有51%以上的份額,所以網路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美資公司。
根據Bai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F-1文件,Bai分為海外部分和在中國的部分。海外部分一家在英屬開曼群島注冊,一家在英屬維京群島注冊,他們是美資的,然後是Bai在國內注冊的子公司。注冊這樣的子公司大概是為了規避政府的關於外資不能進入新聞廣告等領域的法規。
網路美國上市的歷程
前戲:網路的發展歷程
網路這個名字來源於南宋詞人辛棄疾(1140-1207)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詞中的一句: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公司(Bai.com,Inc)於2000年1月18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該群島位於加勒比海,是一塊英屬殖民地,由三座島嶼組成,離美國東南方的佛羅里達州不遠。開曼群島在1978年獲得了一個皇家法令,法令規定永遠豁免開曼群島的繳稅義務,故而,開曼群島完全沒有稅收,無論是對個人、公司還是信託行業都不征任何稅。所以,它也獲得了「避稅天堂」的美稱。為更好的實現對下屬子公司的控制及滿足其它需要,他們還在另一個注冊公司的「天堂」 – 英屬維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BVI) – 注冊了一個殼公司,名為Bai Holdings Limited(網路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創始人為李彥宏(Robin Yanhong Li)和徐勇(Eric Yong Xu),前者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呆了8年,其間先後為道.瓊斯公司(Dow Jones & Company),Infoseek等公司工作過,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後者1982年就讀北京大學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碩士學位後,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博士獎學金,赴美留學,於美國德州A&M大學完成博士學位,隨後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是生物學領域的資深專家。在美國10年期間,先後任職於兩家著名的生物技術公司(QIAGEN,和Stratagene),負責營銷工作,並且獲得過傑出銷售獎。
在注冊總控股公司Bai.com, Inc的同時,兩人在中國北京成立了全資子公司Bai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網路在線網路技術公司,簡稱「網路在線」)。這是一家外資公司,是網路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運營實體,主要負責向中國企業提供P4P(pay-for-performance,關鍵字競價排名)服務和搜索解決方案,並向Bai Netcom提供技術支持。由於中國法律對外資公司在華從事互聯網服務業有種種限制,因此,兩人隨後於2001年6月5日在中國北京成立了第二個運營實體 –Bai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網路網路科技公司,簡稱「網路網路」)。這是一家中資有限責任公司,由李彥宏和徐勇分別持股75%和25%。它獲得了中國政府的網站及在線廣告經營許可,專門從事網站經營及在線廣告業務,我們熟知的Bai.com及Hao123.com都隸屬於它。
為進一步鞏固在中國的地位,2005年6月,網路公司還在中國上海成立了第二個全資子公司 - Bai China Co., Ltd.(網路中國有限公司,一般簡稱「網路中國」),並計劃在日後由其負責華南地區的業務。
網路於2000年6月正式推出了其中文搜索引擎。隨後,相繼向搜狐,新浪,263,tom.com等知名中文網站提供全面的搜索服務,並迅速壯大起來。2001年10月,網路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競價排名服務。次年7月,推出業界首例「競爭情報系統」軟體,並開始為網易提供服務。至此,三大門戶都使用網路的搜索服務,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突顯。接下來,公司又推出了mp3搜索,圖片搜索,新聞搜索等專門化搜索服務,逐漸成為為中文搜索市場上的霸主。
在此次上市之前,網路已經進行過三次融資。前兩次是在其成立之初的1999年和2000年,融資金額分別為120萬美元和1000萬美元(Draper Fisher Jurvetson ePlanet Ventures[德豐傑e星風險投資] 和IDG Technology Venture Investment[IDG創業投資基金])。而第三次融資則是在2004年6月,共有8家企業參與了此次融資,其中包括了著名搜索引擎Google的10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
截至2004年底,網路公司的總資產為3168萬美元,銷售額達到了1340萬美元,凈收入為145萬美元,自2002年以來,其年增長率高達224%。在今年的前三個月當中,網路收入就達到520萬美元,全年有望突破3000萬美元。
高潮:網路在美國NASDAQ上市
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網路公司正式在美國NASDAQ掛牌上市。其主承銷商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和高盛(Goldman Sachs),兩者都是華爾街頂尖的投資銀行。而著名的投資咨詢公司Piper Jaffray也參與到了其中。
此次上市網路共發售404萬股美國信託憑證(ADR,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每股美國存托憑證相當於一股A類普通股,約占其總股本的12.5%,計劃融資額為1.091億美元。
根據網路提交的招股說明書,該公司共發行了3230萬股股票,分為三類 – 美國信託憑證(ADR,相當與一股普通股),普通股(A股)和優先股(B股,有更大的投票權,為普通股的10倍。並可隨時轉換為普通股。如被股東售出,則自然轉換為普通股)。股票的發行價定為27美元。
上了、爽了:贏家們
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和勞動力一樣,也是為資本的增殖服務的。由於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勞動生產率得到長足的提高,從而使資本可獲得的相對剩餘價值大大增加,因此,技術是資本增殖的強有力的工具。雖然技術創始人對新技術的發明及技術公司的誕生有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但要讓技術走向市場並獲利,沒有貨幣資本的注入卻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生產要素均需要貨幣購買。而貨幣資本的投入者,自然也就會要求對技術成果或新技術公司的股權的部分佔有,在初創者與貨幣投資者的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後者甚至會要求絕對的控制。
專業技術公司由於其技術成果可被廣泛的應用,因此,一旦成功,其發展的速度也將比傳統的企業更為驚人。這使得對新興科技企業的投資,有獲得超常的回報成為可能。雖然對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初期投資風險很大,但在健全的投資機制與產權制度雙重保障及高額回報的誘惑下,各投資機構依然對其保持著很高的熱情。
任何一家的成功的科技公司在上市時的最大贏家無疑都是先期投資者、初創人員及上市服務商,這次在美國NASDAQ上市的網路(Nasdaq: BIDU),當然也不例外。
1。 Draper Fisher Jurvetson ePlanet Ventures(DFJ ePlanet)
作為網路最大的股東,持有上市公司25.8%股權的美國風險投資商- 德豐傑「e星」投資公司 - 無疑是此次網路在美上市的最大贏家。該公司作為網路最大的投資者,雖然在網路初創階段(2000年9月)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和現在的市值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我們以網路公司提供的2004年合並財務報告來說吧,截至2004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僅約3100萬美元,股東權益當然只能更少。而以上市當天的市值計,DFJePlanet擁有的股權價值則超過了10億美元,真可謂是點石成金。並且,其作為第一大股東,還成功的完成了對網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 – 董事會 – 的控制。除去五名董事中的兩位獨立董事丁健(亞信)和Greg Penner(格雷格.潘納,Peninsula Capital[半島資本],網路第三大機構股東)外,剩下的三名董事中,有兩名都來自DFJ ePlanet: Asad Jamal(阿沙德.賈馬爾,德豐傑e星創始人、主席兼常務董事。其親自出馬,可見對網路的重視程度。)、Jixun Foo(德豐傑e星董事)。
2。 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和徐勇
在分別套現約25萬股(以開盤價計,達1650萬美元)和約16萬股(以開盤價計,也有近千萬美元)後,二者依然將各持有網路公司22.9%和7%的股權。也就是說,他倆都將成為新的億萬富翁,步入華人科技新貴行列。
3。 承銷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和高盛(Goldman Sachs)
這兩家公司不但要收取高額的服務費(7位數以上),而且有可能獲得部分股票的優先認購權(這幾乎是上市服務商公認的特權)。兩項收入相加,必然使二者收獲頗豐。
4。 其它機構股東
伴隨著股票的瘋漲,包括Integrity Partners(誠實合夥投資公司,持股9.7%),Peninsula Capital(半島資本,持股8.5%)、IDG Technology Venture Investment(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持股4.2%)、Google(上市前持股2.6%)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也將有機會獲得很好的回報。
5。 網路公司高管其部分員工
公司高層管理團隊成員大都有約1%的股權,其中:CTO劉建國0.9%、CFO王湛生1%、COO朱洪波1%、副總裁梁冬0.4%。而其它員工的持股量估計在幾千至幾萬股之間,總的來說,都有不錯的回報。
幾家歡喜幾家愁:輸家們
技術是為大眾、為生產服務的,所以,作為一個科技類公司,網路的上市並談不上誰是輸家。如果真要說的話,國內的搜索技術公司和在高位持有網路股票的人,算得上是輸家。前者由於網路的迅速壯大,將日益感到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從長遠看,還有可能會被擠出中國搜索市場。而對於後者,一旦網路的股票大幅下跌,其直接的經濟損失也將是非常慘痛的。
特殊情人:Google會收購網路嗎?
總的來說,我認為Google收購網路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戰略,它或許會部分地增持網路的股權。因為:
1。 網路目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大都模仿Google,並且從產品線來講,還不及Google豐富和全面。因此,Google完全沒有必要花錢收購一個與自己相似、卻又比自己弱小的網路。而且,Google很重視自身品牌建設,如果收購網路,也不便於整合。
2。 雖然網路現在在中國市場處於老大地位,但Google在全球的影響力和技術上的優勢地位,依然是網路短時間內所達不到的。在Google, MSN Search, Yahoo! Search,Alexa等搜索大腕的夾擊下,網路成功走向世界的難度可想而知。而這些公司卻會慢慢的向中國市場滲透,一點一點的蠶食網路的市場份額。像Google這樣強大的對象,非常有可能在中國奪取在全球一樣的霸主地位。那麼,對於一個可能會敗在自己手下的對手,Google收購網路又有什麼意義呢?
3。 雙方是競爭對手,但也並不排除合作的可能。網路畢竟紮根中國市場多年,有比較豐富的營銷和關系資源,而作為以技術見長的Google,要想更順利的進入中國市場,與網路的合作也是非常有戰略意思。而如果Google能通過增持網路股權而派駐一名成員進入董事會,則將是可行的手段之一。
4。 網路上市後,股票價格飛漲,收購成本非常之大。就算Google有收購網路的意願,也不可能選擇在近期下手。
5。 從前段時間Google聘用前微軟副總裁李開復組建中國團隊這一事件來看,Google是打算是中國市場大展拳腳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Google對收購網路,並沒有多大的興趣。
事後煙: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1。 首先要說的是,此次上市的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Bai.com, Inc(網路公司),不是在中國經營網站及在線廣告的Bai Netcom(網路網路,我們熟知的www..com就是由它負責)或經營搜索技術服務的Bai Online(網路在線)。而前面也說了,Bai.com,Inc和Bai Online都是外資公司,而Bai Netcom是在中國的有限責任公司,兩者在中國在的待遇和權利是大不相同的。這一點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2。董事會一般來說都是股份制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而在網路,李彥宏包括其它高管無一人進入董事會!這說明在網路,投資者的權力是十分大的。而Google公司的九名董事中,有三名來自Google,兩名創始人都榜上有名。網路五名董事分別為:Asad Jamal、Jixun Foo,來自DFJ ePlanet[網路第一大股東],Scott Walchek(斯柯特.沃爾切克,來自Integrity Partners[正直合夥投資公司],網路第二大機構股東)、Greg Penner(格雷格.潘納,獨立董事,來自Peninsula Capital[半島資本],網路第三大機構股東),以及亞信(AsiaInfo)的丁健(獨立董事)。
3。 根據網路公司提供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招股說明書可以知道,此次在美國上市發行的是僅對應A類股的ADR。因此,A、B股並未完全進入流通。並且,絕大多數的股票都接受了「鎖定」(Lockup)限制,這此期間之前,股票的可操作性和可轉換性很低。「鎖定」限制期共分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180天,後一部分為540天(即三個180天)。按規定,每180天後,允許有25%的股權可以正式進入流通。720天後,全部實現流通。界時,網路(BIDU)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可以在NASDAQ公開市場上自由交易的股票。
4。 鑒於美資在上市後的公司中的持股比已超過51%,其中DFJ ePlanet(美國加州)25.8%,Integrity Partners(美國加州)9.7%,Peninsula Capital(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8.5%,IDGVC(IDGVC植根於中國,但其母公司IDG來自美國麻省波士頓)4.6%,Google2.6%(上市前,美國加州)。 故而,網路准確的說應該是一家由華人創辦的、專注於在華業務的美資搜索引擎技術公司。
5。 DFJ在美國政府中的關系不簡單。該公司的前身 – Draper投資公司 – 的創辦者William H Draper將軍,曾在二戰後的美國政府中擔任過各種高級職務,官至美國陸軍次長。並且是主持戰後日本和德國經濟復興的重要人物(馬歇爾計劃)。此人在美國風險投資界也頗為有名,是西海岸最初的一批風險投資專家。該機構在此次網路上市事件中必定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像高盛(Goldman Sachs)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這樣的華爾街頂尖大鱷會如此賣38歲的技術青年李彥宏的帳,我想除了錢的原因外,DFJ的關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呵呵。
6。A類股和B類股有不同的表決權,後者是前者的10倍。而B類股的限制性分配,使李彥宏(他一人持有的B股就超過了550萬股),徐勇,劉建國,朱洪波,DFJ ePlanet等獲得了控制公司的優勢。只要他不出售其擁有的B股股權,那麼,他們在網路公司將一直保持有非常高的表決權。
7。 為保障自己的利益,李彥宏、徐勇、劉建國等幾位最大的個人股東都成立了專門的公司來實現對自己股權的管理。
8。 網路公司最神秘的地方在於Bai Online和Bai Netcom的關系。它們由一些未公開的契約聯系在一起,外界對其了解甚少。希望對網路也更深入了解的同志,可以從這里下手進行研究。
9。 風險投資這樣的金融資本在新技術公司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里有它積極的和值得肯定的一面。但與此同時,這些投資商對科技公司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強大,在中國的IDGVC就是個例子。這些都充分的體現了貨幣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支配地位。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4. 巴菲特投資銀行類股票時他是如何分析其公司經營業績的
沃倫·巴菲特談富國銀行
作為富國銀行最大的股東,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對這家舊金山的銀行了解得很透徹,他在富國銀行被Norwest收購前就已經投資富國銀行了,現任富國銀行董事長迪克·科瓦舍維奇(Dick Kovacevich)是當時Norwest的CEO。作為富國銀行專題報道的一部分,《財富》總編輯亞當·拉什斯基在3月26日和巴菲特進行了詳細的電話交流。
富國銀行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巴菲特:很難想像像富國銀行這樣一家大型企業還可以保持其獨特之處,人們會認為當富國銀行增長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變得和其他銀行一樣。然而,富國銀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盡管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從沒有因為其他銀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跟風,往往就是大家在說「別人都在做,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時,銀行開始陷入困境。
所有聰明的分析師都認為,沒有哪一家大型銀行可以靠現行的模式存活下來,富國銀行也難以倖免。針對這樣的分析,你有何意見?
巴菲特:大約在20年前,他們就說過同樣的話。其實,只要不做蠢事,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銀行業能以極低的成本得到資金,無須去做蠢事(就能賺錢)。然而,銀行業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窩蜂地做蠢事,如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貸款。如果你的資金成本不到1%-1.5%,你就不必像火箭工程師那樣聰明,照樣可以賺錢。我知道富國銀行的商業模式運作良好,比其他銀行好了一大截。富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比其他銀行更低廉,這就好像在所有的大型汽車保險供應商中,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是一家低成本供應商一樣。假如你是低成本供應商,不管是供應銅還是提供金融服務,你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此外,他們在資產規模方面很明智,沒有介入會帶來麻煩的領域。現在,即使你收取20%的房貸首付,但如果其他人做了足夠多的蠢事,房價下跌還是會連累你。富國銀行沒有介入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等瘋狂的項目,這些項目將會面對很多信貸損失。但在收購美聯銀行(Wachovia)兩個季度後,他們將會有40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前收益。
富國銀行也沒有什麼定時炸彈,富國銀行會有一些虧損,這是毫無疑問的,且虧損會高於正常值。現在如果富國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將會有100億美元的差額。不過他們有秘訣達成低成本的存款和來自顧客的副業收入的雙增長。
以保險收益為例,2008年保險收益呈兩位數增長。
巴菲特:我認為,大多數批評富國銀行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富國銀行有保險業務,僅保險業務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富國銀行抵押貸款業務的數量也十分可觀。批評意見可以適用於其他銀行,可以適用於花旗,可以適用於美國銀行(BofA),但不適用於富國銀行。
我們擁有四家銀行的股份——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SB)、富國銀行(Wells)、M&T銀行(M&T)、太陽信託銀行(SunTrust)。我不知道太陽信託銀行怎樣,因為南佛羅里達州將最遲復甦,但他們已經把貸款集中度降了下來。其他三家銀行今年會很糟糕,但它們復甦後將大大提升盈利的能力。存款正在不斷流入,利差很大,商業前景很好。
迪克·科瓦舍維奇特別交代,要我問問您對有形普通股權益(tantible common equity)的看法。
巴菲特:我關注的是盈利能力。可口可樂沒有有形普通股權益,但可口可樂有巨大的盈利能力。至於富國銀行,它的顧客是無法被搶走的,顧客每個季度都在增長,顧客就是富國銀行的搖錢樹。富國銀行不是依靠做蠢事來掙錢的,它掙錢的法門是極好的資產利差。
順便說一下,富國銀行不會借錢給伯克希爾,富國銀行對國家信貸也不感興趣,對所有的利差小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我們在六、七年前對菲諾瓦公司(Finova)進行了巨額投資,這筆投資是和盧卡帝亞(Leucadia)合夥進行的,原來的波士頓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of Boston)牽頭了融資活動,投資者們願意出資5億美元或2億美元不等。富國銀行卻毫無興趣,他們認為盈利的空間太小。富國銀行是正確的,這個交易只有大約20個基點的利潤,而其他機構有6或8個基點的利潤就願意發放任何信貸。
回到有形普通股權益……
巴菲特:你不能從有形普通股權益上掙錢,得依靠客戶的存款和這些存款的利差掙錢。在諸如TARP(troubled asset relieve program,美國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這些事情上,大家都把這點混淆了。他們問:「那麼,這50億美元或100億美元投在什麼地方?」銀行不是靠這種方式盈利的,銀行依靠他們現有的8,000億美元的存款基礎來掙錢。我可以保證,富國銀行的存款基礎成本大大低於美聯銀行,它們所提供的貸款也不同。
富國銀行需要解決很多美聯銀行帶來的問題,他們已經將那些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optioan ARMs)分門別類,也許最後他們還將虧損30億美元或40億美元,沒有人知道准確的數字。但我認為加利福尼亞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已不再繼續惡化,房價還未開始上漲,但已經不再下跌,且成交量不錯。所以,我認為富國銀行能夠像他們預估的那樣解決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問題。
為什麼銀行會在一夜間倒閉?
什麼行業才算是高風險?航運?地產?工業?其實,除非這些行業的公司造假或有人虧空公款,一般來說,公司很少會突然倒閉。相反,大眾認為最穩健的銀行,卻會因業務的突發事件而一夜間清盤,遠的如巴林銀行因一位職員的投機失敗而「關門大吉」;近的如曾經擁有超過1,000億英鎊資產(相當於兩家恆生銀行)的英國北石銀行(North Rock),因為周轉不靈而被迫國有化,相信最終,北石銀行股東的投資亦將所剩無幾。
銀行業高杠桿的運作特性
為什麼公認為最穩健的行業會突然變得如此脆弱?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把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杠桿比率,這個比率反映出公司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表明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表明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的杠桿比率少於3倍。目前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地房產股介於2-3倍,銀行則普遍介於15-18倍。
單憑這些比率,讀者可能仍不明了個中底蘊。筆者以匯豐為例,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美元,下同),而放賬及投資等總資產則達23,500億,杠桿比率大約是18.4倍。讀者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麼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由於負債並沒有減少),銀行亦會倒閉。當然,筆者無意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周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筆者只想指出,銀行業在高杠桿比率模式下運作,一點出錯的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有不慎,大部分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金)便會輸掉。北石銀行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0倍的杠桿比率實在不無關系(即30元資產中有29元是借來的),以它當時的高杠桿比率,任何突如其來的沖擊都足以把它拖垮。
美國次按所引發的信貸收縮還未顯現
明白了銀行的高杠桿運作特性後,讀者便知道,鬧得滿城風雨的美國次按風暴有多嚴重。表面上,銀行只需為手上的次按或其相關投資作撥備便能了事,但實際上,銀行面對龐大撥備時,只有三條路可行,一是以更少的股東資金(由於撥備減少了股東資金)去營運相同金額的資產。換句話說,銀行就需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銀行不欲或無力承擔更多的風險,它便只有選擇減少借貸(即減少資產)或向股東籌集資金。理論上講,若每家受次按波及的銀行都能向股東集資,情況也能得以控制,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型銀行都未能成功集資,它們可做的往往是縮減借貸。在這種負杠桿效應下,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便需要將資產大幅縮減,以匯豐18倍杠桿為例(即每1元股東資金營運18元資產),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它便需要減少18元的資產。
據《經濟學人》的估計,次按至少有2,000億-3,000億美元的壞賬。就以2,500億及17倍杠桿比率計算,整個銀行體系便需減少42,000億美元(佔美國GDP約兩成半)的貸款及投資,那麼,整個美國經濟的信貸便會急速收縮。情況有如在期貨買賣中,買入的投資者在期貨價格下跌時被迫收保證金一樣,如果投資者不能付出額外的保證金,他們的部分倉位便會被迫平掉以減少投資額。有見及此,那些外資銀行現在正引入各主權基金成為股東,以增加股本(即保證金)來維持資產數目。不過,由於有越來越多與次按相關的衍生工具曝光,這些主權基金的資金實在如泥牛入海。
讀者或許會質疑,次按出事至今,世界各銀行已作出高額的撥備;然而,實際的經濟狀況不如筆者所說般嚴峻?其實,那些收縮了的貸款和投資還未反映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從事債券買賣行業,在過去幾個月,相信已對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的情況有深刻的體會。整體而言,信貸緊縮正在蔓延,原本只是次按及其相關產品的信貸受到限制,現在連正常的房貸及其他貨幣市場的投資工具亦受到牽連,可見次按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在現實生活中。
損失的是股東而非存戶
不過,讀者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到波及。其實,香港大部分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和中國內地的銀行,香港的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計入次按所帶來的影響,財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讀者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通過新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那些銀行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受到影響。
5. 1929年10月29日這天美國發生了什麼事
A.1929年10月29日史稱「黑色星期二」,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進入大崩潰,大蕭條的標志。
B.這天,紐約證交所里所有人都陷入拋股旋渦之中,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C.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打破了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瓜分世界的原有格局和平衡,為了尋求新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大國展開了激烈角逐,舊恨未消又添新恨,這些都為人類史上空前的大浩劫大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買下了伏筆......
6.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爆發原因如下:
1、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1)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2)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3)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4)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2、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4、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6)佛羅里達海岸線銀行股票成交量擴展閱讀:
1、經濟危機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2、經濟危機造成的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7. 申請一家美國佛羅里達州公司,優勢有哪些
只要符合當地的法律和工商的要求,你就可以申請。
8. 有知道美國的鐵路公司股票的市盈率水平的嗎
伯靈頓北方聖菲公司(BNI的):這個位於得克薩斯州的鐵路服務的牽引汽車,汽車零件,食品,棉花,食鹽,橡膠北美,建築產品,建材產品,化工產品,塑料製品,石油產品。價格/ 15.5,小/ 1.9,收益率1.2%。
CSX公司(CSX):在佛羅里達州的公司在美國東部和珍品化肥,金屬,林業產品,食品,農產品,化工,煤炭,鐵運作。價格/是13卷/ S是1.7,並支付1.1%的水平。
佛羅里達州東海岸工業公司(FLA)的:擁有位於佛羅里達州的鐵路和房地產。價格/ 31,小/ 4.9,收益率0.4%。
納西及懷俄明公司(GWR):擁有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玻利維亞鐵路。珍品煤炭,造紙,木材,石油產品,金屬,水泥,砂石,化工,食品和汽車零部件。價格/ 8.8,小/ 2.5,沒有紅利。
堪薩斯城南部(KSU):這堪薩斯城的公司在密蘇里州,亞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得克薩斯州和墨西哥城航線。他們運輸化學品,石油產品,木材,金屬,農業,礦產品,汽車產品。價格/ 44,小/ 1.5,不分配股利。
諾福克南方公司(NSC)的:弗吉尼亞州的鐵路,這既符合美國和加拿大。他們所製造的毒品包括汽車產品,化工產品,金屬,農產品,消費品,紙張,陶土,森林產品和煤炭。價格/ 13.7,小/ 2.1,收益率1.8%。
普羅維登斯和伍斯特鐵路公司(PWX):這位馬薩諸塞州的公司是一個區域貨運鐵路為民馬薩諸塞州,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和紐約。他們長途鋼鐵,化工,木材,廢料,樹脂,水泥,煤炭,碎片和食品。價格收益率是相當高的52個,銷售價格為2.8%。在支付0.9%的輕微收益。
RailAmerica公司(RRA):這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短期線鐵路經營業主在26個州和加拿大的三個省份的鐵路。價格/ 17,小/ 14,沒有紅利。
聯合太平洋公司(UNP)的:這奧馬哈基地公司為北美的所有。他們運輸農產品,汽車零部件,木材,鋼鐵,造紙,食品,化工,煤炭和汽車。價格/ 17,小/ 17,收益率1.4%。
9. 世界上一共有幾次重大的經濟危機
1、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857)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
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經濟危機。企業破產倒閉的數目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工人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一般高達30%以上。物價和股票價格猛跌。
3、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紐約股市一開盤,道·瓊斯指數經過一段顫動後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瓊斯指數暴跌508.32點,跌幅達22.62%,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暴跌的紀錄。
如果將抽象的指數折算成貨幣,這一大紐約股市下跌使市場喪失了5000億美元的市值。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
4、2007-2008年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
另外放寬了對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准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9)佛羅里達海岸線銀行股票成交量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經濟危機爆發,加劇了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
主要表現在:
1、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2、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3、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4、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矛盾。經濟危機是矛盾激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促進經濟在起伏波動中繼續向前發展。
在當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轉嫁危機與反轉嫁危機的矛盾;加劇了國家相互之間的爭奪商品市場和輸出危機的矛盾。總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是世界動亂的重要經濟根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經濟危機
網路-世界性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