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
1942年7月17日,德國軍隊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對蘇聯進行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駐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隊拚死反抗,使德國軍隊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德國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
蘇軍集中兵力,對德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分割包圍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主力;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勢的轉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後, 1943年7月德軍發動庫爾斯克戰役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但沒有成功。
(1)二戰的轉折點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影響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搭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現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關於告發及懲處歐洲各軸心國家主要戰犯」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從1945年開始對法西斯德國主要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首先,在亞洲的東部,中國、越南、朝鮮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B. 二戰的轉折點是哪次戰役
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大會戰和中途島戰役。
1、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
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這場戰斗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納粹德軍在此戰後徹底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
2、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2)二戰的轉折點擴展閱讀
1、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影響:
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斯大林格勒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蘇聯及其武裝力量的國際威望,消滅了德軍主力,大大減弱了法西斯的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不過它的心理意義遠比軍事意義大。
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以來德軍第一次以一個集團軍的形式受到殲滅,在這之前都只是有組織的退卻,也打亂了德軍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也因此差點受到殲滅,但這次戰役並不是最後的轉折,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次戰役5個月後,當蘇軍像洪水般對德軍發起大反攻的時候。
一個人物的出現扭轉了整個戰局,德國三大裝甲之父之一曼斯坦因,以他傳奇般的軍事天賦,回敬給了蘇聯人一個屬於他們的斯大林格勒,非常具有戲劇性的,蘇聯反攻的前鋒部隊,又是一個第六集團軍遭到完全徹底的殲滅。
這年結束的時候,德軍與蘇軍所把守的陣地和這年初的時候竟是驚人的一致,這是一段屬於德國老兵們的記憶,很遺憾,因為政治的原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不為許多人所知。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在蘇聯上演一場為時7個多月的戰爭,這場大規模血腥味濃郁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次大規模的戰役使前蘇聯和世界人民都對法西斯暴行痛恨之至。
2、中途島戰役的意義: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此次海戰的特點是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艦炮射程之外,以艦載航空兵實施突擊。
日軍失敗的原因是過高估計己方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同時在兩個戰役方向作戰,兵力分散;情況判斷錯誤,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來不及向戰區集結;通信技術落後,缺乏周密的海上偵察,直至關鍵時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艦的位置。
戰場指揮不當,決心多變。美軍獲勝的原因是掌握日軍進攻企圖,及時集結兵力待機;在魚雷機大部損失的情況下,轟炸機連續俯沖轟炸,導致日軍魚雷機連機帶雷爆炸,航空母艦被徹底摧毀。
C. 「一戰」、「二戰」的轉折點分別是
一戰的轉折點是凡爾登戰役,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
一、一戰的轉折點
1、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
雙方傷亡近100萬人。這場戰役大多數為炮戰,3月初,德軍與法軍在馬斯河地區開展了大血戰。最終這場戰斗以法軍成功守住凡爾登而告終,德軍一舉佔領巴黎的企圖落空。
二、二戰的轉折點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 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
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這場戰斗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納粹德軍在此戰後徹底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
2、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面積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該島距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濱均相距2800海里,處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
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
中途島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唇亡齒寒。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一些軍事學者也認為,如果日本海軍威脅或者真的攻擊美國西岸的話,便會迫使美國把急需送往歐洲前線的軍事配備轉移到美國西岸,會影響整個二戰結局。
(3)二戰的轉折點擴展閱讀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首先,在亞洲的東部,中國、越南、朝鮮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運動擴展到中東、北非 。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以來,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外,非洲國家幾乎都取得獨立。拉丁美洲戰後民族運動也在深入發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勝利,影響尤為重要。60年代以來, 亞非拉總共有104個民族獨立國家,其中新獨立國家達69個。
這一系列斗爭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結束了幾百年的殖民統治,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族獨立國家的普遍出現為發展中國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礎 。
D. 二戰的轉折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阿拉曼戰役。
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是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是阿拉曼戰役。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擺脫了前期的劣勢,轉入攻勢,戰場自此開始向蘇軍有利方向發展。
2、阿拉曼戰役:英軍擊潰了北非德意聯軍,從此全面轉守為攻,攻克突尼西亞,全殲了北非德意聯軍,登陸義大利,展開了戰略反攻。
3、中途島海戰: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的美太平洋艦隊一舉擊敗日本聯合艦隊,粉碎了日軍南進計劃,從此在太平洋戰場開始逐步展開反攻。
這三大戰役都發生在1942年,時間點恰好在二戰中期,盟軍同時在幾大主要戰場,取得首次重大勝利,具有扭轉整個二戰走勢的重要意義,使整個二戰格局為之一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涌現出眾多戰爭將領。比如,蘇聯的朱可夫、崔可夫、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華西列夫斯基,美國的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巴頓、布雷德利、馬歇爾、尼米茲,德國的隆美爾、鄧尼茨、布呂歇爾,英國的蒙哥馬利、坎寧安,日本的山本五十六等。他們中,有的為人稱道,有的臭名遠揚。
(4)二戰的轉折點擴展閱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9月開始,到1945年8月結束,歷時14年。
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決不單單是為了滅亡中國,更重要的是想把中國當作北侵蘇聯、南下太平洋,並進一步對外擴張、稱霸亞洲乃至世界的「基地」和「跳板」。日本法西斯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整個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
E. 二戰時期的三大轉折點是什麼
這個問題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但沒有定論。普遍認為,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是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是阿拉曼戰役;二戰中,盟軍和軸心國在多個戰場同時展開廝殺,所以在幾大戰場中,比較公認的有三大戰役改變了整個戰爭格局。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擺脫了前期的劣勢,轉入攻勢,戰場自此開始向蘇軍有利方向發展。
2.阿拉曼戰役:英軍擊潰了北非德意聯軍,從此全面轉守為攻,攻克突尼西亞,全殲了北非德意聯軍,登陸義大利,展開了戰略反攻。
3.中途島海戰: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的美太平洋艦隊一舉擊敗日本聯合艦隊,粉碎了日軍南進計劃,從此在太平洋戰場開始逐步展開反攻。
這三大戰役都發生在1942年,時間點恰好在二戰中期,盟軍同時在幾大主要戰場,取得首次重大勝利,具有扭轉整個二戰走勢的重要意義,使整個二戰格局為之一新。
可以說,這三大戰役吹響了盟軍反攻的號角,此後,軸心國在幾大戰場再未取得重大勝利。而盟軍的勝利則是一個跟著一個,直到取得最終勝利。
F. 二戰的轉折點及戰役
在1942 年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經過了幾個月艱苦而損失慘重的防禦戰之後,紅軍對一直行動順利的德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突擊。使德軍極度震驚的是,在一周內蘇軍即包圍了德第六集團軍。十周以後,該集團軍所剩下的殘兵敗將投降,蘇德戰爭中最有名的戰役宣告結束。
歷史上聲稱斯大林格勒戰役改變了德國東線戰事的進程並使國防軍和德意志帝國走向了註定的屈辱的失敗之路。歷史遵循了斯大林格勒勝利不朽的榮譽,勝利的紅軍似乎再也沒有遭受戰略上或重大的軍事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策劃者們已經作為將蘇聯帶向勝利的不可戰勝的英雄被載入軍事史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蘇聯元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和柏林戰役的英雄,格爾吉奧.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然而,歷史告訴了我們錯誤的信息。歷史女神是善變的,她們只記錄所報道的而忽略哪些沒有報道的。有一句格言「勝利者才能篡改」,也適用於歷史和戰爭。對於戰爭,歷史對後代也施加了巨大的影響,這方面沒有比德國的東線戰事更明顯的了。德國人只是驕傲地不斷敘述他們在 1942 年底以前地勝利歷程,蘇聯人則宣揚在此之後他們的軍事勝利,對此沒有德國人與他們有所爭議。
1941 年和 1942 年的那些地名,如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和哈爾科夫,喚起了對德軍的勝利的想像,而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和柏林則是蘇軍的勝利的象徵。然而這些印象其實是虛假的。例如,雖然德軍在 1941 和1942 年的推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巴巴羅沙計劃和藍色計劃還是失敗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仍在蘇軍手中,而且緊接著就是德軍的慘敗,並以第三帝國的毀滅而達到頂峰。
同樣,戰爭後幾年的歷史沒有評價蘇軍那些似乎不會終止的勝利,這對我們的誤導程度更大。可以理解,蘇聯非常不願意破壞他們光輝的記錄,而德國人通常以將失敗歸結於希特勒的歇斯底里和蘇軍壓倒性的優勢來避免心中的不快。這樣蘇聯的記載就好像他們是完美地走向最終所註定的勝利那樣。這種修改真實歷史的做法通過隱瞞蘇軍大量的失敗(這些失敗將有損於紅軍的勝利)歪曲了戰爭的歷史。蘇聯指揮官如朱可夫、科涅夫,他們那種必勝的名聲被提高到了超人的程度,從而掩蓋了他們也是人,也同樣有人的性格弱點這個事實。
本文通過指出這些缺點,並在文中合適的地方列出那些被記載並宣揚的著名的戰役來作為這個更正這場最殘酷的戰爭的歷史紀錄的開始。對於以前幾乎所有被遺忘的歷史,這是一個公正的過程。
蘇軍的火星行動是蘇德戰爭史中那些不為人知的事件中最為令人注目的。該計劃本來計劃於 42 年 10 月後期開始,但一直推遲到 11 月 25號,火星計劃是作為與天王星計劃(蘇軍斯大林格勒戰略反攻的代號)具有相同地位的戰役計劃一起設計的。蘇聯最高統帥部希望通過執行這兩個計劃重新奪回東線戰略主動權並使紅軍走上全面勝利的道路。火星計劃由朱可夫元帥和一批著名的蘇軍將領制定並被冠以戰神之名,它是蘇軍 1942 年秋戰略布局的中心任務。其宏大的規模和雄心勃勃的戰略企圖使其至少和天王星計劃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然而,歷史是那樣容易被篡改,它遺忘了火星行動因為它失敗了,同時它對天王星行動大肆宣揚,因為它成功了。
今天,已經可以獲得足夠的德方和蘇方的檔案材料來糾正歷史的錯誤並對在該戰役中犧牲的50 萬蘇軍士兵和眾多德軍士兵給予應有的紀念,這個數字超過了美軍在整個戰爭中的所犧牲的人數。
G. 二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二戰轉折點
二戰轉折點有三個。一是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1942年,軸心國的非洲裝甲軍進入埃及,威脅英聯邦的運輸補給線。在盟軍援軍還未來到的情況下,隆美爾決定對盟軍進攻。
阿拉曼戰役圖片
阿拉曼戰役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役徹底就轉了北非的戰局,納粹德國和義大利佔領埃及和中東的陰謀破產。阿拉曼戰役也徹底絕度了非洲專家軍的攻勢。此後德意軍隊開始敗退,直至完全被逐出非洲。
二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的轉折點。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後,企圖佔領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的運輸線。德軍不斷增加兵力,蘇軍在人們的支持下,構建了四道防禦圍牆。會戰中,法西斯集團損失近一百五十萬官兵,佔了整個蘇德戰場兵力的四分之一。
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是蘇德戰場中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蘇軍在這場戰役後徹底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堅定了反法西斯人們的信心,大量消耗了敵人。而法西斯集團在戰場中的失敗動搖了仆從國對他們的信心。
三是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日軍自偷襲珍珠島開始,先後在太平洋地區佔領了諸多島嶼,幾乎控制了整個太平洋西部。日軍的下一個目標便是中途島,一來可以威逼夏威夷,二來可以誘出太平洋艦隊。可是美軍在日軍進攻前得到了情報,做好了防禦准備。最終美軍打退了日軍的進攻。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美日航母對比。美軍一舉擊敗太平洋艦隊,開始在太平洋戰場發起了反攻。這就是二戰轉折點。
H.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
1942年7月17日,德國軍隊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對蘇聯進行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駐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隊拚死反抗,使德國軍隊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德國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
蘇軍集中兵力,對德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分割包圍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主力;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勢的轉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後, 1943年7月德軍發動庫爾斯克戰役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但沒有成功。
(8)二戰的轉折點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影響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搭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現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關於告發及懲處歐洲各軸心國家主要戰犯」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從1945年開始對法西斯德國主要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首先,在亞洲的東部,中國、越南、朝鮮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I. 二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說二戰的轉折點,嚴格意義上來說,劃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阿拉曼戰役」。
自打日本偷襲珍珠港得手,日軍在一段時間里氣焰甚高,陸續佔領太平洋諸多島嶼,下個目標便是中途島。
可以說,中途島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既能威逼夏威夷,又能迷惑太平洋艦隊。
不過,美軍及時得到情報,提前做好防禦准備,令日軍遭到沉重打擊,最終不得不撤離。
自此,美日海上優勢拉開,日軍節節敗退,已無力回天。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J.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 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
(10)二戰的轉折點擴展閱讀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上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
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而且斯大林格勒具有戰略意義和精神意義,若是斯大林格勒淪陷,勢必會對紅軍和紅海軍以及蘇聯人民造成嚴重的打擊,且德軍可以進攻高加索石油區,支援義大利軍和奪取蘇聯的命脈地域:糧食、工業生產基地。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
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並且由於一天夜間氣溫驟然下降,導致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完全無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穩定了下來,但雙方都在秣馬厲兵,准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鑒於德軍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建議,如果再要發動攻勢,就應針對莫斯科。
然而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目標過於明顯,並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應放棄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
因此,德國開始籌劃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局部攻勢。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現暫時再次改名為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
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干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又稱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該工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拖拉機廠,產量佔全蘇的一半,長期以來扮演兵工廠的角色,戰爭時期主要生產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
1941年,德軍佔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