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勵學篇
擴展閱讀
銀河康樂股票基金 2025-07-17 05:21:03
網易有多少股票行情 2025-07-17 05:02:19
福利彩雙色球開獎 2025-07-17 04:32:26

勵學篇

發布時間: 2021-06-20 02:50:34

A. 勵學篇 宋真宗 全文是

《勵學篇》宋真宗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白話翻譯:

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後,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

「黃金屋」指代榮華富貴的生活,「顏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概括了過去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它們是一朝金榜題名出人頭地後最具代表性的收獲。古代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求的就是一個出人頭地。所以人們也就常用這句話鼓勵別人或子女讀書。

字里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以投身社會,服務人群。

宋真宗趙恆(公元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1)勵學篇擴展閱讀:

版本二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本文以詩的形式勉人讀書,盡管詩中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但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千百年來久傳不衰。

此詩常常被人們拿來鼓勵人們讀書,以至於說是「不必講求讀書動機,只要愛讀書,勝於不讀書」。功利名譽能成為讀書的極大動力,但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對社會發展有利。

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

君子求學讀書,目的是「正己」,再有能力則可以去「正人」,這就是「政者,正也」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如果自己能做到「正心」、「誠意」了,那麼,人生的目標也就不會是追求「金屋美女」了。

B. 勵學篇的原文

《勵學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①顏如玉:指美女如玉。 ②五經:古代讀書人必學、科舉考試必考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③窗前:古代讀書以背誦為主,須面向牆壁獨立背誦。窗前等於牆前。

C. 勵學篇的賞析

解析一:長期以來,人們的解釋都是沿用原文的意思。詩文的字面意思也十分淺白,不難理解。人生在世,追求的無非是保溫飽的糧食、成富貴的金錢、續姻緣的紅粉佳人、顯身份的車馬隨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教的風氣之下,這些自然可以通過讀書獲得功名之後來實現。人們單單提出其中的兩句具有代表性的物質——黃金和精神——紅顏,來表明讀書的重要和功效。只要是將書讀好了,或者是讀好書,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都可以獲得的到。因此,多少後生都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五經勤向窗前讀」。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一大景觀「千軍萬馬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
解析二:此詩常常被人們拿來鼓勵人們讀書,以至於說是「不必講求讀書動機,只要愛讀書,勝於不讀書」。功利名譽能成為讀書的極大動力,但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對社會發展有利。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
君子求學讀書,目的是「正己」,再有能力則可以去「正人」,這就是「政者,正也」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如果自己能做到「正心」、「誠意」了,那麼,人生的目標也就不會是追求「金屋美女」了。因為「修身」修好了,那麼,就能做到:得到金屋美女不會像范進中舉,失去金屋美女也不會像祥林嫂喪子。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此,君子還要「知命」,也就是說,君子還能知道:有意追求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只要覺得想做、能做、該做,那就不要管過去和將來如何了。只要我們每一步走得都正確而且高興,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永遠正確高興,即使一時走錯,也不會後悔。

D. 勵學篇全文

《勵學篇》的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E. 勵學篇的讀音


拼音: lì


拼音: xué


拼音: piān

F. 勵學篇的內容

勵學篇》的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解析一:長期以來,人們的解釋都是沿用原文的意思。詩文的字面意思也十分淺白,不難理解。人生在世,追求的無非是保溫飽的糧食、成富貴的金錢、續姻緣的紅粉佳人、顯身份的車馬隨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教的風氣之下,這些自然可以通過讀書獲得功名之後來實現。人們單單提出其中的兩句具有代表性的物質——黃金和精神——紅顏,來表明讀書的重要和功效。只要是將書讀好了,或者是讀好書,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都可以獲得的到。因此,多少後生都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五經勤向窗前讀」。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一大景觀「千軍萬馬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
解析二:此詩常常被人們拿來鼓勵人們讀書,以至於說是「不必講求讀書動機,只要愛讀書,勝於不讀書」。功利名譽能成為讀書的極大動力,但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對社會發展有利。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
君子求學讀書,目的是「正己」,再有能力則可以去「正人」,這就是「政者,正也」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如果自己能做到「正心」、「誠意」了,那麼,人生的目標也就不會是追求「金屋美女」了。因為「修身」修好了,那麼,就能做到:得到金屋美女不會像范進中舉,失去金屋美女也不會像祥林嫂喪子。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此,君子還要「知命」,也就是說,君子還能知道:有意追求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只要覺得想做、能做、該做,那就不要管過去和將來如何了。只要我們每一步走得都正確而且高興,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永遠正確高興,即使一時走錯,也不會後悔。

G. 宋真宗寫的《勵學篇》是什麼意思

《勵學篇》的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解析一:長期以來,人們的解釋都是沿用原文的意思。詩文的字面意思也十分淺白,不難理解。人生在世,追求的無非是保溫飽的糧食、成富貴的金錢、續姻緣的紅粉佳人、顯身份的車馬隨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教的風氣之下,這些自然可以通過讀書獲得功名之後來實現。人們單單提出其中的兩句具有代表性的物質——黃金和精神——紅顏,來表明讀書的重要和功效。只要是將書讀好了,或者是讀好書,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都可以獲得的到。因此,多少後生都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五經勤向窗前讀」。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一大景觀「千軍萬馬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
解析二:此詩常常被人們拿來鼓勵人們讀書,以至於說是「不必講求讀書動機,只要愛讀書,勝於不讀書」。功利名譽能成為讀書的極大動力,但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對社會發展有利。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讀書當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當動機高尚的時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當動機邪惡的時候,不如不讀書。」
君子求學讀書,目的是「正己」,再有能力則可以去「正人」,這就是「政者,正也」的意思,是中國文化中「政治」的意思。如果自己能做到「正心」、「誠意」了,那麼,人生的目標也就不會是追求「金屋美女」了。因為「修身」修好了,那麼,就能做到:得到金屋美女不會像范進中舉,失去金屋美女也不會像祥林嫂喪子。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因此,君子還要「知命」,也就是說,君子還能知道:有意追求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只要覺得想做、能做、該做,那就不要管過去和將來如何了。只要我們每一步走得都正確而且高興,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永遠正確高興,即使一時走錯,也不會後悔。

H. 勵學-名言

古代的「勸學詩」,按其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六類: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明 楊繼盛《言志詩》)

二、勤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三、惜時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 《金縷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煩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萬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東流水,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清 錢泳《明日歌》)

四、方法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五、體會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六、樂趣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民國 熊伯伊《四季讀書歌》春)

I. 《勵學篇》又稱《勸學詩》中的:是五經勤向窗前讀,還是六經勤向窗前讀

是五經勤向窗前讀,禮、樂、射、御、書、數乃春秋六經,但六經里的樂經在秦之後就失傳了,後來又被歸到了禮記里,所以以宋真宗趙恆的文學造詣,他只會說五經而不會說六經。因此還是五經勤向窗前讀。

原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出處: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勸學詩》。

譯文:使家庭富裕不用去買肥沃的土地,書本裡面自然就有千百斤的粟米。安置房屋不需要架很高的樓層,書本裡面自然有黃金堆起的房屋。娶妻子不要怨恨沒有好的媒人,書中自然有和玉一樣的美人。

(9)勵學篇擴展閱讀

《勵學篇》是北宋皇帝宋真宗趙恆的作品,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趙恆的一首詩,本文以詩的形式勉人讀書,盡管詩中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

但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千百年來久傳不衰,特選錄,以饗讀者。用「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勸勉學子讀書上進,這幾句詩雖然有著鮮明的功利傾向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長期以來,人們的解釋都是沿用原文的意思。詩文的字面意思也十分淺白,不難理解。人生在世,追求的無非是保溫飽的糧食、成富貴的金錢、續姻緣的紅粉佳人、顯身份的車馬隨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教的風氣之下,這些自然可以通過讀書獲得功名之後來實現。

人們單單提出其中的兩句具有代表性的物質——黃金和精神——紅顏,來表明讀書的重要和功效。只要是將書讀好了,或者是讀好書,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都可以獲得的到。

因此,多少後生都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五經勤向窗前讀」。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一大景觀「千軍萬馬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

J. 趙恆 勵學篇什麼意思

趙恆《勵學篇》,原詩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題解】
趙恆,(968--1022)原名德昌,後更名元休、元侃。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是太宗第三子。997—1022年在位。
本文以詩的形式勉人讀書,盡管詩中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但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千百年來久傳不衰,特選錄,以饗讀者。

【原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①;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②勤向窗前③讀。

【注釋】①顏如玉:指美女如玉。 ②五經:古代讀書人必學、科舉考試必考的《詩經》、《尚書》、《禮記》、《樂記》、《春秋》。 ③窗前:古代讀書以背誦為主,須面向牆壁獨立背誦。窗前等於牆前。

中國文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心態,以讀書來謀取金錢、權勢、美女、聲望,中國知識分子整個階層終於整體蛻變淪落,或搖身一變成為某個時期某個政權的幫閑,或賣身以逞墜落成為某一政黨文化喉舌,也許已成為身穿白大褂的撈錢能手,也許拉幫結黨自喜擠入了教育腐敗的殿堂,成為整個壓倒駱駝的結局中最後一根草。

論趙恆勵學
最近在看《大宋十八帝》,突然看到一首兒時時常背誦的詩詞,當時也就是阿寶背書,根本不懂研究出處、作者何人;最多也就認為趙恆是個落魄書生,後來真正到了讀詩詞的年紀,又把這茬給忘了,主要是這首詩雖好,終不夠風月,不合我的口胃,也就沒料想其詩出名人了。結果,沒想到原來不但是個名人,還是出自御筆,可惜是個無能皇帝;不過沒想到的還有,這么個靠封禪來愚昧百姓的皇帝,竟然寫得出如此兢兢業業的詩。
現在想來,其實是因為他:不愁千鍾粟、住在黃金屋、三千顏如玉、車馬多如簇,才會萬般皆不恨,唯向五經勤。那他到底有沒有向窗前勤五經,還是問床頭顏如玉去了,誰都不得而知;他這么做,跟他的封禪一樣,無非一個是愚昧百姓,一個是玩高雅一點,為招攬天下賢才而作秀。不然,天下那麼多讀書人,若真能向書中求得這些,他皇帝還做不做啦?!真是諷刺。
不過,話說回來,他萬般皆不用,還能想到向五經勤,已經算是不錯了;現在有些莘莘學子,父母把他當皇帝般貢著,可惜他萬般皆不愁,仍不願向窗前學;趙恆只不過是個無能皇帝,那這些孩子,簡直就是個廢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