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哈伯
擴展閱讀
新未來股票行情 2025-07-18 16:18:49
陳虻 2025-07-18 16:12:18
內蒙華電股票行情百度 2025-07-18 16:05:40

哈伯

發布時間: 2021-07-08 06:11:48

A. 哈伯和路由器有什麼不一樣

簡單的說,hub只提供區域網互聯的功能,也就是幾個人上網是通過連接到主機(直接連接internet的機子)來實現上網功能的,這就要求主機的配置比較好;而路由器可以自動分配一群ip(一般是192.168.0.…),而連接上的計算機都可以通過它來連接internet(當然,對外只有一個出口ip),它與hub的不同是不需要主機,因為路由器直接可以連上internet,並且一般來說用它上網的速度快些。

集線器(HUB)是計算機網路中連接多個計算機或其他設備的連接設備,是對網路進行集中管理的最小單元。英文Hub就是中心的意思,像樹的主幹一樣,它是各分支的匯集點。HUB是一個共享設備,主要提供信號放大和中轉的功能,它把一個埠接收的所有信號向所有埠分發出去。一些集線器在分發之前將弱信號加強後重新發出,一些集線器則排列信號的時序以提供所有埠間的同步數據通信。

路由器(Router)亦稱選徑器,是在網路層實現互連的設備。它比網橋更加復雜,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路由器有更強的異種網互連能力,連接對象包括區域網和廣域網。過去路由器多用於廣域網,近年來,由於路由器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價格下降到與網橋接近,因此在區域網互連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路由器有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體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體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

B. 一戰徳國毒氣專家妻子因不忍心看到戰爭,自殺,她叫什麼專家又什麼為什麼這樣它們還那麼好戰!!

那個毒氣專家是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弗里茨·哈伯。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學博士,在勸阻哈伯無果後用哈伯的手槍自殺身亡。
哈伯並非好戰分子,他只是認為:
1、他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和平,為了祖國的戰爭」;
2、作為戰爭工具的毒氣,並不比「天上飛的彈體」更殘忍;
3、毒氣是「盡快結束戰爭的人道武器」。
也就是說哈伯建議德軍使用氯氣的目的是讓德軍在戰場上獲取巨大的不對稱優勢,從而迫使協約國盡快退出戰爭,使戰爭盡快結束。當然這只是哈伯的書生意氣,或者說是一廂情願。
其實哈伯是個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其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就是氮肥。他在1909年發明的工業化合成氨法,「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在時人眼裡,哈伯是一個「利用空氣製造麵包」的人,是「解救世界糧食危機」的科學天使。然而他深愛的祖國,拖累了他前進的步伐,作為一個愛國者,當一戰來臨時,哈伯放棄了自己的科研項目,轉而」為了祖國的戰爭「研究毒氣,戰後為了幫助祖國盡快償還戰爭賠款,他又忙於設計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設備與方案。最終這位為了祖國蹉跎歲月的科學家,被祖國拋棄。
隨著納粹的上台,哈伯由於猶太人的身份接連受到迫害。他所領導的研究所被強行改組,他的名字也被要求改為「猶太人·哈伯」。這令哈伯忍無可忍。1933年4月30日,他發表了一份反對種族政策的聲明。這份聲明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處境,在納粹政權的迫害下,這個深愛著祖國的人,不得不流亡國外,不久因心臟病突發死在流亡的路上。
到是哈伯的同行和敵人們相繼了解他後原諒了他,並給予了其應有的榮譽。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哈伯諾貝爾獎;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從戰犯名單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他舉行了遲到的授獎儀式;德國科學家馬科斯·普朗克和馮·勞厄在緬懷哈伯時公開強調道。「沒有人可以懷疑哈伯對國家的忠誠。」

C. 哈伯獲得的諾貝爾獎,為何是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一次

哈伯當年因為合成氨而獲得諾貝爾學獎,合成氨對世界的貢獻主要是在化肥方面,使人類結束了用天然肥料的歷史,獲得諾貝爾學獎也是實至名歸。但是弗利茨·哈伯,在被授予諾貝爾獎之前,就成了一個“戰爭狂人“,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於軍事,用毒氣殺死了許多人。所以,他有沒有資格得諾貝爾獎,一直都存在爭議。

03.他在參與戰爭之後才得獎

一戰結束之後,哈伯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個時間點,是該次頒獎爭議最大的地方。如果是在戰爭之前,他剛把合成氨折騰出來的時候頒給他,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等一戰結束,哈伯已經是一位殺人無數的魔鬼,應該被批判,被譴責,甚至被判刑。結果諾貝爾獎卻給了他,這讓深受他的毒氣傷害的國家怎麼接受,讓無數亡靈如何安息?所以,宣布獲獎者後,全世界都是反對的聲音,這個問題也一直被討論至今。

D. 是天使也是惡魔,為何這樣說弗里茨·哈伯

這個有名的德國化學家可以說用自己的研究造福了世界然後又嘗試毀滅世界,所以他是天使又是惡魔。

這兩件事可以說都影響巨大,所以無法評判哪件事更加意義重大,所以對於哈伯的評價,無數人有不同的意見,贊成他的人看中的是他的科學貢獻,反對他的人在乎的是他對人類發展的傷害,有人說他是正義和邪惡的雙重化身,他造福了人類又毀滅了人類,既是貢獻者又是劊子手,最後也因為很多的人反對他,聲討他,哈伯在戰爭結束後可以說是連忙逃走,最後因心臟病逝世,如此有爭議的人物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後半生。

E. 弗里茨·哈伯的諾貝爾化學獎

翻閱諾貝爾化學獎的記錄,就能看到1916—1917年沒有頒獎,因為這期間,歐洲正經歷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頒了獎, 化學獎授予德國化學家哈伯。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議論,英法等國的一些科學家公開地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得這一榮譽。這究竟是為什麼?
隨著農業的發展,對氮肥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長。在19世紀以前,農業上所需氮肥的來源主要來自有機物的副產品,如糞類、種子餅及綠肥。1809年在智利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硝酸鈉礦產地,並很快被開采。一方面由於這一礦藏有限,另一方面,軍事工業生產炸葯也需要大量的硝石,因此解決氮肥來源必須另闢途徑。
一些有遠見的化學家指出:考慮到將來的糧食問題,為了使子孫後代免於飢餓,我們必須寄希望於科學家能實現大氣固氮。因此將空氣中豐富的氮固定下來並轉化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紀初成為一項受到眾多科學家注目和關切的重大課題。哈伯就是從事合成氨的工藝條件試驗和理論研究的化學家之一。
利用氮、氫為原料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曾是一個較難的課題,從第一次實驗室研製到工業化投產,約經歷了150年的時間。1795年有人試圖在常壓下進行氨合成,後來又有人在50個大氣壓下試驗,結果都失敗了。19世紀下半葉,物理化學的巨大進展,使人們認識到由氮、氫合成氨的反應是可逆的,增加壓力將使反應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溫度會將反應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溫度過低又使反應速度過小;催化劑對反應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實際上就為合成氨的試驗提供了理論指導。當時物理化學的權威、德國的能斯特就明確指出:氮和氫在高壓條件下是能夠合成氨的,並提供了一些實驗數據。法國化學家勒夏特里第一個試圖進行高壓合成氨的實驗,但是由於氮氫混和氣中混進了氧氣,引起了爆炸,使他放棄了這一危險的實驗。在物理化學研究領域有很好基礎的哈伯決心攻克這一令人生畏的難題。
哈伯首先進行一系列實驗,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學條件。在實驗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數據與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並不盲從權威,而是依靠實驗來檢驗,終於證實了能斯特的計算是錯誤的。在一位來自英國的學生洛森諾的協助下,哈伯成功地設計出一套適於高壓實驗的裝置和合成氨的工藝流程,這流程是:在熾熱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獲得幾乎等體積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一步與水蒸汽反應,得到二氧化碳和氫氣。然後將混和氣體在一定壓力下溶於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製得了較純凈的氫氣。同樣將水蒸汽與適量的空氣混和通過紅熱的炭,空氣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從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氣。
氮氣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及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麼樣的高溫和高壓條件為最佳?以什麼樣的催化劑為最好?這還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探索。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經過不斷的實驗和計算,哈伯終於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這就是在600C的高溫、200個大氣壓和鋨為催化劑的條件下,能得到產率約為8%的合成氨。8%的轉化率不算高,當然會影響生產的經濟效益。哈伯知道合成氨反應不可能達到象硫酸生產那麼高的轉化率,在硫酸生產中二氧化硫氧化反應的轉化率幾乎接近於100%。怎麼辦?哈伯認為若能使反應氣體在高壓下循環加工,並從這個循環中不斷地把反應生成的氨分離出來,則這個工藝過程是可行的。於是他成功地設計了原料氣的循環工藝。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走出實驗室,進行工業化生產,仍將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哈伯將他設計的工藝流程申請了專利後,把它交給了德國當時最大的化工企業——巴登苯胺和純鹼製造公司。這個公司原先計劃採用以電弧法生產氧化氮,然後合成氨的生產方法。兩相比較,公司立即取消了原先的計劃,、組織了以化工專家波施為首的工程技術人員將哈伯的設計付諸實施。
首先,根據哈伯的工藝流程,他們找到了較合理的方法,生產出大量廉價的原料氮氣、氫氣。通過試驗,他們認識到鋨雖然是非常好的催化劑,但是它難於加工,因為它與空氣接觸時,易轉變為揮發性的四氧化物,另外這種稀有金屬在世界上的儲量極少。哈伯建議的第二種催化劑是鈾。鈾不僅很貴,而且對痕量的氧和水都很敏感。為了尋找高效穩定的催化劑,兩年問,他們進行了多達6500次試驗,測試了2500種不同的配方,最後選定了含鉛鎂促進劑的鐵催化劑。開發適用的高壓設備也是工藝的關鍵。當時能受得住200個大氣壓的低碳鋼,卻害怕氫氣的脫碳腐蝕。波施想了許多辦法,最後決定在低碳鋼的反應管子里加一層熟鐵的村裡,熟鐵雖沒有強度,卻不怕氫氣的腐蝕,這樣總算解決了難 題。
哈伯的合成氨的設想終於在1913年得以實現,一個日產30噸的合成氨工廠建成並投產。從此合成氨成為化學工業中發展較快,十分活躍的一個部分。合成氨生產方法的創立不僅開辟了獲取固定氮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這一生產工藝的實現對整個化學工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合成氨的研究來自正確的理論指導,反過來合成氨生產工藝的研試又推動了科學理論的發展。鑒於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它的研究對化學理論發展的推動,決定把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哈伯是正確的。哈伯接受此獎也是當之無愧的。 一些英、法科學家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取諾貝爾獎,原因何在?有人曾認為,假若沒有合成氨工業的建立,德國就沒有足夠的軍火儲備,軍方就不敢貿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了合成氨工業,就可以將氨氧化為硝酸鹽以保證火葯的生產,否則僅依靠智利的硝石,火葯就無法保證。當然某些科學的發明創造被用於非正義的戰爭,科學家是沒有直接責任的。英、法科學界對哈伯的指責更多地集中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
1906年哈伯成為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化學教授, 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任柏林大學教授。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民族沙文主義所煽起的盲目的愛國熱情將哈伯深深地捲入故爭的漩渦。他所領導的實驗室成了為戰爭服務的重要軍事機構:哈伯承擔了戰爭所需的材料的供應和研製工作,特別在研製戰爭毒氣方面。他曾錯誤地認為,毒氣進攻乃是一種結束戰爭、縮短戰爭時間的好辦法,從而擔任了大戰中德國施行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
根據哈怕的建議, 1915年1月德軍把裝盛氯氣的鋼瓶放在陣地前沿施放,藉助風力把氯氣吹向敵陣。第一次野外試驗獲得成功。該年4月22日在德軍發動的伊普雷戰役中,在6公里寬的前沿陣地上,在5分鍾內德軍施放了180噸氯氣,約一人高的黃綠色毒氣借著鳳勢沿地面沖向英法陣地(氯氣比重較空氣大,故沉在下層,沿著地面移動),進入戰壕並滯留下來。這股毒浪使英法軍隊感到鼻腔、咽喉的痛,隨後有些人窒息而死。這樣英法士兵被嚇得驚慌失措,四散奔逃。據估計,英法軍隊約有15000人中毒。這是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殺傷性毒劑的現代化學戰的開始。此後,交戰的雙方都使用毒氣,而且毒氣的品種有了新的發展。毒氣所造成的傷亡,連德國當局都沒有估計到。然而使用毒氣,進行化學戰,在歐洲各國遭到人民的一致遣責。科學家們更是指責這種不人道的行徑。鑒於這一點,英、法等國科學家理所當然地反對授予哈伯諾貝爾化學獎。哈伯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動,戰爭結束不久,他害怕被當作戰犯而逃到鄉下約半年。

F. 哈伯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哈伯簡介:姓名:弗里茨·哈伯(FritzHebert);

出生年代:1868—1930;

職稱:德國物理化學家;

國家:德國;

個人情況:哈伯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人類製造了合成氨。他在189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94年,在卡爾斯魯厄工學院執教,1898年任物理化學教授。主要從事化學平衡、硝基基本電解還原和電弧法、合成氨法固定氮等研究工作。1909年7月2日,哈伯在實驗室內利用高壓裝置進行合成氨的實驗得到濃度為6%的氨。

其後,在工業化學家博施的協助下,成功地解決了工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1913年巴登苯胺純鹼公司利用哈伯的發明在德國奧堡建成的世界第一座日產30t氨的工廠投產。因發明用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方法,哈伯獲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金。1911年,哈伯除兼任柏林大學教授外,被推選擔任新建的威廉皇家研究院的物理化學與電化學研究所所長。1932年,哈伯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朗福德獎章。1933年,哈伯接受劍橋大學邀請前往英國工作。1934年1月29日在去義大利度假途中,在瑞士的巴塞爾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G. 哈伯有哪些成功故事

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德國人(1868-1934)他為氨的合成作出重要貢獻,是德國自修成才的化學家。他出生在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父親是猶太染料商人,染料業和化學關系密切,所以家庭環境的熏陶使哈伯從小就獲得了許多化學知識。哈伯天資聰穎,在學習上更是無人能比,他曾先後到歐洲名地求學,拜著名化學家霍夫曼為師學習化學。1906年起哈伯任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物理化學和電化學教授。1918年的化學獎頒給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毒氣,讓戰爭中死於毒氣的人不計其數。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哈伯自己在戰後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於怕被人認出來而故意蓄起了鬍子,並到外國去避了一段時間的風頭。此後,通過對戰爭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研究所成為世界上化學研究的學術中心之一。根據多年科研工作的經驗,他特別注意為他的同事們創造一個毫無偏見、並能獨立進行研究的環境,在研究中他又強調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而使他的研究所成為第一流的科研單位,培養出眾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為了改變大戰中給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積極致力於加強各國科研機構的聯系和各國科學家的友好往來。他的實驗室里將近有一半成員來自世界各國。友好的接待,熱情的指導,不僅得到了科學界對他的諒解,同時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

從哈伯做的這些事情來看,有他天使的一面,也有他魔鬼的一面。稱贊他的人說: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詛咒他的人說:他是魔鬼,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針鋒相對、截然不同的評價,這是對同一個人——哈伯。這樣的評價真的是令人愕然,哈伯的一生有功也有過,在給人類帶來苦難的同時,他又給很多人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做事的方法。

因此,我們要牢記哈伯的這句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當中,主動地去幫助他人,同時我們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幫助。

H. 什麼是波恩-哈伯循環

蓋斯定律和波恩-哈伯循環
1.熱力學先驅-蓋斯
傑爾曼·亨利·蓋斯於l802年8月8日出生在瑞士的日內瓦,1825年,蓋斯獲多帕特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以後,曾訪問了斯德哥爾摩的貝采里烏斯實驗室。雖然蓋斯在那裡逗留的時間不長,但是他與貝采里烏斯卻結成了終身的好友,貝采里烏斯對蓋斯的科學研究生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30年,蓋斯設想如果能夠測定出一定數量的化學元素化合時產生的熱量,就可以用來闡明化學親和力。在蓋斯之前,拉瓦錫和拉普拉斯就曾經利用過冰量熱計,以被熔化了的冰的重量來計算燃燒熱,並用這種方法測定了碳的燃燒熱。蓋斯利用自己設計的量熱計進行了大量的反應熱的測定。他發現:不論是酸鹼中和反應還是硫酸的水合反應;無論反應是一步完成的,還是分成幾步進行的,總的反應熱都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分步反應的反應熱的總和都與一步反應的反應熱相同。以上的論述被稱為「蓋斯定律」,是1836年提出的。
蓋斯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的先驅,是發展化學熱力學的基礎。至今,化學家們仍用來它計算一個不能直接發生的反應的反應熱,即可以用分步反應的反應熱總和來間接地求得這種反應的反應熱。蓋斯還提出了第二個熱化學方面的定律,即熱中和定律。他認為當中性鹽在水溶液中發生復分解反應時,並不產生熱效應。
蓋斯對於俄國化學科學的發展也起過相當大的作用,他還建立了俄文的化學命名系統,他的學生在發展俄國的工業上起過不小的作用。他的著作《純化學基礎》刊印達七版之多,成為當時俄國廣泛使用的化學教科書。1850年12月13日蓋斯死於聖彼得堡。
2. 蓋斯定律
在恆壓和恆容條件下,一個化學反應從始態到終態不論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部完成,其總熱效應相同。即在恆壓和恆容條件下,一個化學反應的熱效應僅與反應物(始態)和生成物(終態)有關,而與其反應途徑或中間步驟無關。
3. 波恩-哈伯循環
一個化學反應從始態到終態的實際歷程可能比較復雜,甚至不能直接進行,然而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分步的、甚至是虛構的途徑,盡管設計的途徑和實際途徑不同,但它們的熱效應總是相同的,就在這種想法的基礎上,波恩-哈伯設計了一種循環,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熱化學數據的簡單的計算,起到驗證和補充的實驗數據的作用,即波恩-哈伯循環。(摘自《化學重要史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教師化學手冊》上海教育出版社)

I. 哈伯-博施法的簡介

20世紀初發展出來,由大氣中氮制氨的化學方法。是化學方法方面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它使大氣中氮的固定成為可能,從而還能由將轉化為硝酸來生產肥料(和炸葯)所需的硝酸鹽。哈伯(F.Haber)在理論的實驗上證明,如何維持來自空氣的氮和來自水中的氫在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並在有催化劑的情況下反應。博施(C.Bosch)還證明如何在工業規模上實現這種方法。總反應是3H2+N2=2NH3
氮氣及氫氣在200個大氣氣壓及攝氏400度,通過一個鐵化合物的催化劑(Fe),會發生化學作用,產生氨氣。在這個情況下,產量一般是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