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內蒙古煤礦
中廣網呼和浩特11月15日消息(記者那森寶音)預計到今年年底,內蒙古自治區查明和預查煤炭資源總儲量將超過7000億噸。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趙保勝說,這是指得到國家權威部門最終認可的儲量,業內稱為「上表儲量」。
內蒙古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位,截至2007年7月末,全區已查明煤炭資源礦產地445處,查明和預查煤炭資源儲量達到6583.4億噸。今年下半年,內蒙古又陸續在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等地發現了幾處儲量數十億、上百億噸的大型煤田。
趙保勝說,截至今年末,在全部6500多億噸煤炭資源儲量中,有3700多億噸是最近4年來新增的。自2004年以來,內蒙古累計投入地質勘查資金80多億元,其中約70%用於煤炭資源勘查。在煤炭資源儲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內蒙古近幾年的煤炭產量也保持了較快增長。
2006年,內蒙古生產原煤2.98億噸,是2000年的4倍多,根據預測,今年內蒙古全年煤炭產量將達到3.6億噸。
中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國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儲量為10000億噸,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以山西、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的儲量最為豐富。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
主要礦產資源包括:
◆煤炭資源:中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國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儲量為10000億噸,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以山西、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的儲量最為豐富。
◆油氣資源:主要蘊藏在西北地區,其次為東北、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淺海大陸架。截至1998年底,中國已找到509個油田和163個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為198.5億噸和1.95萬億立方米,列世界第9位和第20位。其中陸上石油資源量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佔中國同類資源總量的73.8%和78.4%,已形成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格爾-吐魯番、四川、陝甘寧等六個大型油氣區。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探明儲量的有鐵、錳、釩、鈦等,其中鐵礦儲量近500億噸,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西和四川等省。
◆有色金屬:凡是在世界上已發現的有色金屬礦在中國均有分布。其中,稀土的儲量佔世界的80%左右,銻礦的儲量佔世界的40%,鎢礦的儲量則為世界其他國家儲量總和的4倍。
截止2000年底,中國已經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有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7種,礦產地2萬多處。
(一)能源礦產資源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結構不理想,煤炭資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較少。煤炭資源的特點是:蘊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種齊全,但肥瘦不均,優質煉焦用煤和無煙煤儲量不多;分布廣泛,但儲量風度懸殊,東少西多,北豐南貧;資源賦存東深西淺,露採煤炭不多,且主要為褐煤;煤層中共伴生礦產多。油氣資源的特點是:石油資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資源量大於150億噸的10個國家之一;資源的探明程度低,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僅佔全部資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較集中,大於10萬平方千米的14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佔全國的73%,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其他能源礦產,如地熱,油頁岩等在中國也比較豐富。
(二)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屬於世界上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金屬礦產在中國基本上都有探明儲量。其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鎢、錫、銻、稀土、鉭、鈦,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釩、鉬、鈮、鈹、鋰,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鋅、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鐵、鉛、金、銀等。金屬礦產資源的特點是:分布廣泛,但又相對集中於幾個地區,如鐵礦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等3大地區,鋁土礦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鎢礦主要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錫礦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湖南;部分礦產儲量大,質量高,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如鎢、錫、鋁、銻、稀土等;許多重要礦產質量欠佳,鐵、錳、鋁、銅等礦產,貧礦多,難選冶礦多;中小型礦床所佔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礦床所佔比例小。
(三)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產品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全國現有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產地5000多處。大多數非金屬礦產資源探明儲量豐富,其中菱鎂礦、石墨、螢石、滑石、石棉、石膏、重晶石、硅灰石、明礬石、膨潤土、岩鹽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前列;磷、高嶺土、硫鐵礦、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大理石、花崗石等天然石材,品質優良,蘊藏量豐富;鉀鹽、硼礦資源短缺。但是,一些非金屬礦產分布不平衡,特別在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探明儲量尚不能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出口創匯資源的需求。
(四)水氣礦產資源 中國已查明天然地下水資源8700億立方米/年,可采資源量2900億立方米/年,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約為200億立方米/年。地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南方地區豐富,西北地區貧乏,地下水含水層類型地域性分布明顯,孔隙水主要集中在北方,岩溶水在西南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已發現地熱點3000多處,勘查評價的地熱田298處,其中60℃以上熱水田89處。已探明地熱流體可采量166497立方米/天,相當於298.7萬噸標准煤。礦泉水資源和二氧化碳氣資源也比較豐富。
㈡ 內蒙古煤炭反腐倒查20年,這么做有什麼好處
對於內蒙古煤炭反腐倒查20年,在我看來,我認可這一做法,我認為這么做有以下幾點好處。
總之,對於腐敗的問題來說,國家也在大力打擊這些現象,讓人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讓那些收受賄賂的人受到法律的制裁,給其他的人也作為警醒的作用,不然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肆無忌憚,來收取賄賂。
㈢ 內蒙古煤炭補貼政策
內蒙古煤炭補貼政策包括:內蒙古農區牧區居民貧困戶會有六百元的煤補助。
煤價補貼是指為了保證低工資收入家庭不致因為煤炭提價而降低實際生活水平所發放的一種補貼。
補貼的特徵具體如下:
1、補貼是一種政府行為:此處的政府行為是廣義概念,不僅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行為,而且還包括政府幹預的私人機構的補貼行為;
2、補貼是一種財政行為:即政府公共帳戶存在開支;
3、補貼必須授予被補貼方某種利益:一般認為這種利益是受補貼方從某項政府補貼計劃中取得了某些它在市場中不能取得的價值;
4、補貼應具有專向性:專向性補貼是指政府有選擇或有差別地向某些企業提供的補貼。
中國的財政補貼大部分用於以糧、棉、油、豬為主的農產品價格補貼。同西方國家在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的條件下,為了保持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和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格和出口補貼不同,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政策主要立足於扶持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農產品的生產量。從而達到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目的,在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時,對農民實行了加價款補貼政策,並採取了銷售價格不提或少提的辦法,對購銷價格倒掛的價差和企業經營性虧損實行財政補貼。因而,農產品補貼增長很快,在全部財政補貼中占居重要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三條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㈣ 內蒙古有哪些煤礦,具體位置都在哪
內蒙古省內有很多煤礦,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盟。其中年產百萬噸以上的主要有神東天隆集團武家塔露天煤礦、神華集團准能公司黑岱溝哈礦、錫林郭勒盟 通遼市中電投霍煤集團霍林河露天煤礦還有呼倫貝爾海拉爾。
年產千萬噸以上的有神華黑岱溝露天煤礦、神華哈爾烏素露天煤礦、神華寶日系勒露天煤礦、華能伊敏河露天煤礦。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4)內蒙古煤炭擴展閱讀:
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截止到2015年底,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之首的有17種、居全國前3位的有43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85種。
稀土查明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全區煤炭累計勘查估算資源總量8518.80億噸,其中查明的資源儲量為4220.80億噸,預測的資源量為4298.00億噸。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
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全區煤炭保有資源儲量為4110.65億噸,佔全國總量的26.24%,居全國第一位;全區金礦保有資源儲量金688.86噸,銀48817噸;銅、鉛、鋅3種有色金屬保有資源儲量5041.18萬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蒙古
㈤ 內蒙古自治區有多少個煤礦
礦產資源 內蒙古的地下礦藏富集,已發現的有120多種,探明儲量的78種。其中有42種礦儲量居全國前10位,22種列前3位,7種居全國之首。特別是煤炭處於國內北方露天礦群的集中地帶,儲量極其豐富。現已查明含煤面積達10多萬平方公里,累計探明儲量2 400億噸,佔全國探明儲量的2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12 000億噸,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儲量在百億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處,大部分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厚度大,埋藏淺,煤層穩定,易於露天開采,而且煤種質量優良,種類齊全。東勝煤田的精煤是不用洗的天然優質動力煤,可與國際標准煤媲美,經濟價值很高,已探明儲量927.7億噸。鄂爾多斯煨炭是造氣和製作水煤漿的優質工業用煤。准格爾煤田探明儲量259億噸,發熱量達7 470千卡/千克。內蒙古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也十分可觀,已探明13個大油氣田,預測石油總資源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為2 700~10 000億立方米,世界級的大油氣III--陝甘寧油氣田的主體就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盆地。黑色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鐵、錳、鉻等多種。鐵礦產地63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5處,保有儲量居全國第9位。有色金屬礦產探明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礦種為鋅、鉛、錫、鉍,居第7至第10位的是銅、鎢、鉬、鋁土、鎳、鈷等;礦產地128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9處,主要分布在巴彥淖爾盟狼山--渣爾泰山,集(寧) 二(連)鐵路線兩側,錫林郭勒盟東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倫貝爾盟北部。主要金礦床40處,大多數已開采利用。全區20多個旗縣生產黃金,其中敖漢旗、松山區、喀喇沁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和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年生產黃金超萬兩。自治區稀土資源得天獨厚,譽滿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全國的90%,居全國和世界首位。氧化鈮儲量佔全國的90%以上,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鈹、鉭、鈷的探明儲量分別居世界的第一、二位。非金屬礦產種類繁多,其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有菱鎂礦、耐火粘土、藍晶石類物、白雲岩、石英砂岩、脈石英、石英岩、石炭岩、螢石、鑄型用砂、鑄型用粘土、鐵礬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有硫鐵礦、湖鹽、芒硝、天然鹼、電石灰岩、化肥用蛇紋岩、泥炭、鹽礦、溴礦、砷礦、硼礦等;以及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3個大類,42個礦種,近200處礦產地。其中4種居全國首位,20種居全國前5位。據有關專家估算,內蒙古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3位,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煤炭資源 2001年,全區共發現煤田318處,累計探明保有儲量為2232.4億噸,僅次於山西省,居全國第2位;遠景儲量在12250億噸以上,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全區有煤產地(煤田或煤礦區)140多處。內蒙古的煤炭資源不但儲量大,煤層厚,而且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易於露天開采。在全國開採的5大露天煤礦中,內蒙古境內有4個,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寶山、准格爾。內蒙古煤炭種類比較齊全,東勝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無煙煤,以質優著稱於世。煉焦煤比重小,僅占總儲量的2.49%,主要集中在烏海、包頭市。無煙煤比重小,儲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儲量5.53億噸,佔全區煤炭總儲量的0.25%。探明儲量在100億噸以上的煤田主要有東勝煤田(探明儲量927.7多億噸)、准格爾煤田(探明儲量259億噸)、伊敏煤田(探明儲量126億噸)、霍林河煤田(探明儲量131億噸)、勝利煤田(探明儲量158億噸);儲量大於50億噸的煤田有白彥花、烏尼特、白音烏拉、扎賚諾爾、大雁、平庄、烏海、石拐、陳巴爾虎和呼和諾爾煤田。經初步測算,內蒙古煤炭資源的潛在價值為11.2萬億元,居各種礦產資源之首。
㈥ 內蒙古的煤礦一共分布在哪幾個城市,為什麼
內蒙古煤礦分布於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通遼市等城市。
內蒙古是公認的“露天煤礦”之鄉,煤炭資源呈現量大,分布范圍較廣、儲量豐富、埋藏較淺且易開發的特點,中國能源保障基地之一。
在2016年國家公布的礦區的162個煤炭礦區中,內蒙占據42個,佔到全國比重的26%,排名第一。新疆有34個。昔日的煤霸、熟知的山西、陝西“沒落”,僅有18個和14個。
根據內蒙煤安監局的數據,從2011年到今,內蒙地質礦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內蒙地區新增煤炭為驚人的484億噸,光是16年,內蒙累計生產原煤達到了83827.87萬噸,同比下了8.1%左右。
內蒙地區有著極其多的企業從事關於煤炭的相關工作,著名的神華集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內蒙優質煤資幾乎被壟斷,所屬的神東煤炭集團的產煤量更是處於領跑地位。
㈦ 內蒙古周遍地區煤炭質量及其分布問題
一、內蒙古煤炭資源狀況
(一)煤炭資源狀況
內蒙古是我國煤炭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區域內煤層面積大,分布范圍廣。全區118.3萬平方公里,現已查明含煤面積為1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區總面積的10%。全區101個旗縣區中,有67個旗縣區儲存煤炭資源。全區累計探明的保有儲量為2317.1億噸,佔全國保有儲量的22%。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煤田有19個,100億噸以上的煤田有6處。其中准格爾煤田儲量253億噸,錫林郭勒勝利煤田214億噸,呼倫貝爾煤田215億噸,東勝煤田736億噸。目前,內蒙古共有各類煤礦1228處,其中國有重點煤礦67處,地方國有煤礦96處,鄉鎮集體煤礦1065處。形成了烏達、海勃灣、包頭、平庄、大雁、扎賚諾爾、霍林河、伊敏、准格爾、神東等10個國有重點煤炭生產礦區以及勝利、白音花、寶日希勒、萬利等4個國家重點建設礦區。
內蒙古煤炭資源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是資源分布廣、總量多;二是種類齊全、品質優良,以低變質煙煤和褐煤為主,低硫優質煤占總儲量的70%,低灰、低硫煙煤又占優質煤的60%;三是煤層埋藏淺、厚煤層多、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相對比較簡單、層位穩定、煤田規模大、易開采;四是主要煤系中的共生、伴生礦產資源豐富,為其他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提供了便利。
(二)煤炭生產、消費狀況
「十五」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區內外能源市場需求旺盛,刺激了我區能源工業、特別是煤炭工業的快速發展,煤炭產量增長迅速。2005年全區煤炭產量達到了25607萬噸,比2004年增長20.60%,比2001年增長了313.62%,不僅大大超出了自治區「十五」規劃9500萬噸的目標,也超出了2010年年產量達到13200萬噸的遠景目標。2001~2005年的5年間,內蒙古共生產原煤8億噸,向區外輸出煤炭4.55億噸,約占總量的57%。內蒙古已成為我國煤炭資源大區、產量大區和輸出大區。截至2005年底,火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996.69萬kw,年發電量達到1070.02億kw/h,比2000年增長了243.62%。
隨著全國能源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國內大型能源企業紛紛到我區投資建設能源項目,推進了我區煤炭工業投資主體多元化,促進了煤炭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特別是煤電一體化、煤化工等項目的實施,推動了煤炭工業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