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氣候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近年來的氣候變化主要表現在地表平均氣溫顯著增加、降水量變化年代際波動較大、日照時數和近地表平均風速均顯著減少、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空間異質性較大等,具體表現如下:
(1)溫度變化:近50年來中國年地表平均氣溫顯著增加,自1960年來升溫幅度達1.2℃,最暖年份則出現在近20年中,不同地區增溫幅度不同,總體趨勢是北方升溫要大於南方,而冬季增溫(平均0.04℃/年)要顯著高於夏季增溫(平均0.01℃/年)。
(2)降水量變化:近50年中國年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年代際波動較大,降水量趨勢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1960—2006年,各區域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西北、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區以及西南的西部和華南的東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趨勢,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其他區域年降水量呈減少的趨勢,華北年均降水量減少最多。
(3)日照時數變化:近50年中國的日照時數、近地面平均風速等均呈顯著減小趨勢。其中,日照時數全國普遍減少,以華北地區最明顯,每10年減少119小時;而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的減少趨勢每10年降低58~73小時,西北地區每10年減少24小時。不過,風速減少最明顯是西北地區。
(4)極端氣候事件變化:近50年來,中國遭遇的極端高溫熱害、亞熱帶極端低溫凍害、洪澇災害和極端乾旱等農業氣象災害頻率都表現為大幅度提高的趨勢,極端性天氣氣候災害頻發使農業生產年際間波動增大。就區域變化而言,中國除華中地區外其他地區夏季的高溫熱害發生頻率顯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數則顯著減少,強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澇災害則表現出較大的空間異質性,這些極端事件在西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增多,在東北和長江流域西北部地區則相對較少。
(張旭輝)
Ⅱ 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的幅度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泛指各種時間尺度氣候狀態的變化。范圍從最長的幾十億年到最短的年際變化。可分為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和現代氣候變化。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尺度約104~108年,主要根據動、植物化石及各種遺跡間接研究。據考證其間經歷過幾次冰期與間冰期交替變化的過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尺度約102~103年,這時期已有人類出現,主要依據歷史文獻記錄、動植物群的變化、樹木年輪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間經歷過溫暖期與寒冷期、干期與濕期的交替變化過程,全球不同地區既有同步變化,又有反向變化;現代氣候變化的尺度100~101年, 利用系統的氣象記錄研究。一般認為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北半球廣大地區氣候回暖,尤其是北極和高緯度地區,氣溫上升顯著,而南半球變化不大,到1940年前後變暖現象達到高峰,以後即開始變冷。氣候變化的原因很復雜
Ⅲ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不僅會對動植物帶來影響,同時還會干擾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正常活動。微生物活動變化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大家知道,水質是由多種多樣可測定的物質含量所確定的。對水質的一個負面影響顯然與人為的營養入流(特別是硝酸鹽),油類物質,肥料,激素物質的增加有關,此外,還有鹽鹼化,酸化和微生物的污染。流入河流和湖泊的磷酸鹽和硝酸鹽主要來源於流域內的農耕地和工業區。從而,通常會造成生態方面的不良後果如藻類的生長,含氧量的降低,水自凈能力降低和魚類的死亡。有些藻類還會產生有毒的物質,還會影響到水的味道和使水發臭。上述因素對水質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對水質參數的長期觀測表明,除了上述入流的影響外,氣候變化對水質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另外,據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組(IPCC)的預料,未來的極端氣候事件(乾旱和洪澇)將會增加,研究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自然氣候的變化一直是存在的,亦正是有著這種氣候變化才創造出生態環境和各種生物的千姿百態。但是,最近20年來,人為的因素對目前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正在增加。在世界范圍內,全球空氣溫度平均增加了0.6%(當然各地區溫度的上升是有很大不同的)。眾所周知,空氣氣溫的上升會促使更多水份的蒸發和水循環的加強。因而,形成降水增加,並伴隨著在很短時間內空間差異性很大的暴雨的增加。對我們而言,關鍵之處是在於要把一般變暖的趨勢與變異性的增加區別開,即使這兩種現象是直接相關聯的。
――一般而言,河流和湖泊水表面溫度與空氣溫度密切相關。所以,在20世紀所觀測到的空氣溫度的增加已導致縮短冰的覆蓋時間和水溫變暖,特別是處於高緯度地區的淡水。例如在歐洲,冰覆蓋時間已大量縮短。湖泊結冰時間延遲,冰破裂融化時間提前(有時提前一個月),甚至有的湖面根本就不結冰。
以湖泊為例,已觀測到水溫的增加對於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首先,作為一種直接後果是在夏季大量湖泊分層時間的延長。這種分層――也被稱為夏季滯止,的特點是上層水溫較高,而深層水體溫度較低。在此期間,這兩層水體之間的交換很少。這種長時間的夏季滯止,特別在水較深(大於20m)又是富營養化的湖泊,當兩層水體交換很少時,則會導致湖泊底層水體中含氧濃度的降低。這就會造成魚類的死亡和泥土中營養物質釋放的進一步增加。較高的營養物濃度加上較高的水溫就會形成在夏季藍綠藻類的暴發。不過,這種影響的大小則取決於湖泊的特徵,如湖泊的形態等。
氣候條件變化的另一直接影響是暴雨事件的增加。我們還是以湖泊為例,進入湖泊的水流主要由降雨多少決定,湖泊的形態則決定水體在湖泊中滯留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極大地取決於湖泊對於氣候變化的敏感性。例如,湖泊較深而水體在湖泊中滯留時間較長,那麼暖冬的影響仍然可以在其後的夏季被觀察到,即在深層水體中保持著所增加的溫度。
另一方面,可以說在水體滯留較短的湖泊中其影響時間則較短。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決定了營養物質的負荷和其他人為的物質。如果,夏季降水減少則河流中的水量減少,從而導致物質濃度增加,通常減少了水中的含氧量。在很多乾旱地區,例如澳大利亞,這種過程意味著土壤的鹽鹼化並減少了農產品。隨著頻繁的暴雨事件的發生將增加流域土壤侵蝕的風險,同時含有營養物質和污染物的面流的點源污染的風險亦會增大。如果溫度進一步增加則將減少土壤濕度和地下水位的降低(在降雨很少期間)。
上述所談及的各種影響的很多方面僅僅是由於地區性的氣候反常所導致的,例如2003年在中歐地區發生的極端「熱夏」。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氣候變化對淡水的影響不僅僅是由於局部條件,而且是由於地區的和全球的大氣循環所引起的。
――眾所周知,影響水質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營養物質濃度。氮負荷主要來自農業區、工業區和大氣沉積物;磷負荷主要來源於工業和家庭。另外,土壤亦含有大量的來自農業區的磷,它會逐漸釋放和擴散,並成為目前又一個主要來源。
氣候對水質影響由營養物質引起的聯系作用是相當復雜的,亦因流域和湖泊的具體情況而異。必須要對氣候、土地利用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分析來研究。例如,芬蘭的湖泊,在一個暖冬之後水體中氮濃度增加,這是由於在融雪期內有更多的水體流入湖泊。但是英國湖泊的情況卻不同,在一個暖冬之後,水體中氮的濃度反而比較冷的冬季水中含氮濃度低。這可能是因為植物林木截取了流域內的氮,而且該地區很少在冬季有雪覆蓋。由於氣候變化磷的濃度在湖泊增加很多。根據瑞典湖泊的觀測資料分析,如春節和夏季的水溫較高,並且有較長期和較強的分層時期,湖泊底部水體的含氧量減少,形成泥沙中磷的大量逸出,從而促使富營養化。
觀測資料還表明,如果水體在湖泊中有較長停滯時間(一年以上),即使沒有營養物質從流域進入湖泊,這種情況對水質的惡化的風險更大。另外,暴雨事件的頻繁出現則會把更多營養物質帶入湖泊,從而加強了由於氣候所引起的富營養化。
在夏季,水溫增加和水體分層有利於富營養湖泊中藻類的生長,特別是藍綠藻類在表面形成清晰可見的蘭色或綠色的浮渣。這些水華中的某一些是有毒的,對人類有害。會引起腸胃病,呼吸問題,過敏反應,刺激皮膚,肝臟損壞,神經系統反應如手指和足趾發麻等等。
除了水質由於營養物質造成的影響外,水的顏色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此種現象在前十年,已在英國和北歐的很多河流中被觀測到。
――上面僅僅介紹了一些對水質影響的某些風險。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對淡水的直接影響可歸納為:
�6�1縮短了冰雪覆蓋時間,甚至沒有覆蓋;
�6�1造成某些氣候參數的很大變化;
�6�1增加了洪澇和乾旱的風險;
�6�1增加水體溫度;
�6�1延長了夏季水體分層時段。
上述因素對於水質造成深遠的影響後果為:
�6�1減少深層水體中的含氧濃度;
�6�1加強了泥沙中磷的釋放;
�6�1增加了有毒藍藻細菌在夏季暴發的頻率;
�6�1增加水體的棕褐顏色;
�6�1微生物污染高頻發。
――上述所編寫的研究成果其主要重點放在單一的影響和單一的所研究地域,所以今後應採用更為綜合的方法來了解導致水質改變的機理。例如更多地考慮土地利用,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不過,已有的觀測、研究和分析成果表明,氣候的變化和變異對水質有很大的影響都應在綜合水資源管理中得到充分考慮。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Ⅳ 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
Ⅳ 全球氣候變化過程
全球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是外部強迫,或者是人為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
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1月。
原因
盡管還存在一點不確定因素,但大多數科學家仍認為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是必需的。針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響應是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UNFCCC)的發展而逐漸成型的。1992年UNFCCC闡明了其行動框架,力求把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從而防止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全球問題
到目前為止,UNFCCC已經收到來自185個國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並成功地舉行了6次有各締約國參加的締約方大會。盡管各締約方還沒有就氣候變化問題綜合治理所採取的措施達成共識,但全球氣候變化會給人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氣候變化會使人類付出巨額代價的觀念已為世界所廣泛接受,並成為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在地質歷史上,地球的氣候發生過顯著的變化。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地球的氣候相對穩定在當前人類習以為常的狀態。地球的溫度是由太陽輻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熱後的地球將紅外輻射線散發到空間的速率決定的。從長期來看,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必須同地球及大氣層向外散發的輻射能相平衡。大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氣體,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無衰減地通過,但卻可以吸收地球的長波輻射。因此,這類氣體有類似溫室的效應,被稱為「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吸收長波輻射並再反射回地球,從而減少向外層空間的能量凈排放,大氣層和地球表面將變得熱起來,這就是"溫室效應"。大氣中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已經發現近30種,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亞氮也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從長期氣候數據比較來看,在氣溫和二氧化碳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國際社會所討論的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指溫室氣體增加產生的氣候變暖問題。
Ⅵ 什麼是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的原因: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介紹,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是外部強迫,或者是人為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等。科學研究認為,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而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是造成目前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2、什麼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如平均氣溫、平均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等的變化。人們常說的全球變暖就是氣候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 「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這就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於自然原因的「氣候變率」區分開來。在地球運動的漫漫歷史中,氣候總在不斷變化,究其原因可概括為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因素兩大類。
Ⅶ 氣候變化的原因
在地球歷史中,氣候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的時距可以非常不同,自漫長周期(106至109a)至相當於第四紀的一些大的氣候變化周期(104—105a),以至短周期(1—103a)。第四紀氣候變化的大周期表現為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這些變化需要用冰川發生的原因加以解釋。
為解釋第四紀氣候變化,提出了許多假說。這些假說致力於說明自第三紀末以來氣溫下降導致南北極形成冰楯和中緯乃至高緯地區的山區形成冰川的過程和原因。這些原因是:地球形狀和海陸變化;新第三紀以來構造運動的加劇;大陸高原高度的增大和規模的擴大;太陽放射的變化和天體間的物質沖擊所引起的地球接受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不同部分接受太陽輻射能的變化等。以下簡述四種有代表性的假說。
(一)Simpson假說
這種假說認為第四紀多次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發生的原因是太陽放射能的變化,太陽放射能增大,溫度上升,介於赤道兩極之間的環流增大,引起雪和降水量的增大。降水量增大使雪線降低,並形成冰進。但放射能持續增大,溫度會進一步升高,雪線會上升,可使冰進結束。在放射能減小過程中,這種變化過程相反,在冰川地區,冰期之前,有一個乾冷冰期,並繼之以一個溫濕間冰期。在冰川以外地區,這種變化由一個間洪積期和一個洪積期為代表。
事實上,沒有證據說明存在著兩個類型的間冰期。但Sionpsou假說在說明第四紀氣候變化與太陽放射能變化之間的關系方面,是可取的。
(二)地球接受太陽放射能變化說
這種假說認為太陽放射能是一個常數,由於地球軌道要素的緩慢變化,也可以引起在不同緯帶內和在不同季節內,接受放射能的變化。在時間過程中,大氣層頂部接受到的太陽放射能,可以按不同緯帶和季節加以計算。計算結果產生了以milankovitch命名的放射曲線。
曾經有過將放射曲線與地質資料所揭示出來的一些氣候變化事件聯系起來的試圖。例如,地質資料揭示出的最近150000a內的一些大的冷和暖事件的證據,可以與由於歲差所引起的太陽放射變化曲線相吻合。最近230000a的海面變化可以與放射曲線對比。於是,找到了一種機制,即放射接受變化可以直接與冰進和冰退過程關聯起來。這一點可以作為全面解決第四紀氣候變化原因的一個出發點。
(三)Ewing和Donn假說
這種假說用洋流和北冰洋的變化來說明周圍陸塊冰楯反復發生。在暖期(間冰期),北極冰由於來自大西洋的暖流而被解體。這種過程可以引起降水量增大並由此使周圍陸地冰川增長。陸地冰川累積引起海面降低,海水變淺,陸橋浮出,阻礙著暖流向北方穿透。於是北冰洋被凍結,降水量減小,冰楯縮小。海面再度上升,引起北冰洋冰的融解,這種循環再度開始。按這種假說,第四紀是在北極達到了有利於這種循環過程的時候開始的。這種假說與地質資料有矛盾。
(四)R.F.Flint假說
這種假說把新第三紀以來的造山運動,引起地形起伏增大,第四紀冰的出現與太陽放射能變化聯系起來,說明氣候變化和冰川的起因,即太陽地形說。
太陽地形說比較有利於解釋第四紀反復的氣候變化和冰期、間冰期的交替。但地球各部分接受太陽能的變化,卻沒有說明。此外,如果大的氣候變化是由太陽地形說的方式引起的一些小的變化,仍然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這一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更多的氣候變化的性質、規模和順序的證據,才能找到第四紀氣候變化的一種或多種原因。
Ⅷ 氣候變化原因是什麼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如平均氣溫、平均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等的變化。人們常說的全球變暖就是氣候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
「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這就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於自然原因的「氣候變率」區分開來。
在地球運動的漫漫歷史中,氣候總在不斷變化,究其原因可概括為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因素兩大類。
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介紹,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是外部強迫,或者是人為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等。
科學研究認為,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而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是造成目前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