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劉易斯拐點
擴展閱讀
新證券法交易股票 2025-07-17 23:00:58
黑芝麻股票歷史最低價格 2025-07-17 22:26:05

劉易斯拐點

發布時間: 2021-07-08 11:48:33

『壹』 什麼是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

劉易斯認為,在一國發展初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一個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的「維持生計」部門(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

一個是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以工業部門和城市為代表)。農業部門人口多、增長快。由於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其邊際生產率非常低甚至為零,農業部門出現大量勞動力剩餘。

此時,只要工業部門能夠提供稍大於維持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資,農業部門就將湧出大量勞動力至工業部門,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所謂「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即指勞動力供給曲線在既定工資水平下具有無限彈性。「既定工資」即是農業部門勞動力維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由於在既定工資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工業部門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獲得利潤轉化為再投資,將規模不斷擴大直到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吸收完,這個時候工資便出現了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經濟學上稱之為「劉易斯拐點」。

(1)劉易斯拐點擴展閱讀:

對策

1,吸納勞動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國在劉易斯轉折過程的初期,應該盡量避免資本深化的過早發生,應該通過勞動力使用傾向的創新,保證豐富的非技術勞動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當剩餘勞動力的情況不存在,實際工資開始大幅度上升時,在經歷了資本淺化式增長之後,才出現資本深化。這正是日本的成功經驗所在。

我國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還相當大,農業勞動力在總的就業人口中的比重超過50%,這一現實決定「劉易斯轉折點」在我國將表現為一個長期的過程。

也決定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戰略,而應根據國際產業的變動情況,實行勞動力的使用創新,提高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水平。

2,技能培訓

通過對勞動者的培訓,用質量替代數量,將成為預防勞動力短缺的未雨綢繆之舉。在現階段,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做好農村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新生勞動力和退役後返鄉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

其次,加強對有意願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的勞務輸出培訓以及在崗農民工的技能提高培訓,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

同時,充分發揮勞動保障部門職能優勢,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對進城登記求職的農民工提供免費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政策咨詢等服務,推行「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權益維護三位一體」工作模式,促使農民工平等就業、素質就業、穩定就業。

3,引導勞資

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條件下,企業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得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企業處於主動地位,而勞動者處於被動地位。在經濟進入「劉易斯轉折點」之後,勞動力資源逐漸變得稀缺,獲取和維持必要的勞動力資源成為企業制勝的重要環節,這為提高勞動者地位,形成新的勞資關系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新的勞資關系中,企業要想長期擁有自己需要的勞動力資源,就必須善待勞動者。當然,善待勞動者並不是僅僅有利於勞動者,而是能夠達到「勞資兩利」的效果。

因此,政府應通過精神獎勵和物質刺激,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勞動力保護,形成新的勞資關系,善待勞動者,並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創造勞資兩利的新局面。

4,居民待遇

與城市職工相比,進城農民工的面臨的勞動環境和社會處境較差,比如勞動時間長、勞動合同簽約率低、社會保險參保率低、子女入學難等。因此,需要給進城農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以使廣大農民工能和城市職工公平競爭,並解決家庭的後顧之憂。

這就要求政府應轉變觀念,適應市場經濟、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要求。首先,對農民工與城市戶籍人口一樣履行公共管理職責,保障其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其次,規范企業用工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第三,清理、整頓、取消各種對農民工的證卡制度和亂收費等不合理規定;第四,妥善解決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第五,國家還應加大教育的投入,解決農民工子女城市入學問題。

『貳』 劉易斯拐點在經濟學上是個什麼定義

劉易斯拐點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指的是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逐漸出現招工困難、民工荒等。
中國目前已經連續幾年出現用工荒,甚至在金融危機後的09年初也是如此,2011年尤其嚴重。雖然有看法認為這只是中西部大力投資把勞動力留在當地的結果,但更多人結合近幾年的用工情況和低水平工資上漲速度超過中高水平工資等現象,認為中國已在過去的幾年內某一時刻出現了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拐點的影響是:工資上漲速度加快,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將增大,但將推動通脹,並使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有放緩趨勢。
劉易斯拐點出現後,勞動力的逐漸短缺、工資水平的逐漸提高都仍是個漸進的過程,且可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叄』 劉易斯拐點和庫茲涅茨曲線有什麼區別

劉易斯拐點是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
橫軸是勞動力供給,縱軸是工資水平,是一條由平緩上升轉為陡峭上升的曲線,轉折點為劉易斯拐點。
該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
拐點之後,儲蓄總量應該是上升的,但是利率趨於下降。

庫茲涅茨曲線是一個類似於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是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橫軸是人均收入,縱軸是衡量收入不平等的系數,例如基尼系數。
該曲線表示的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財富差距逐漸擴大,即,從共同貧窮到貧富差距擴大,擴大到一個頂點,隨著收入的繼續增加,財富差距開始逐漸縮小,即,由貧富差距很大到共同富裕。

這倆概念幾乎沒有任何共同點。以上供參考。

『肆』 劉易斯拐點的現象產生

劉易斯認為,在一國發展初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一個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的「維持生計」部門(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一個是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以工業部門和城市為代表)。農業部門人口多、增長快。由於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其邊際生產率非常低甚至為零,農業部門出現大量勞動力剩餘。此時,只要工業部門能夠提供稍大於維持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資,農業部門就將湧出大量勞動力至工業部門,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所謂「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即指勞動力供給曲線在既定工資水平下具有無限彈性。「既定工資」即是農業部門勞動力維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由於在既定工資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工業部門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獲得利潤轉化為再投資,將規模不斷擴大直到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吸收完,這個時候工資便出現了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經濟學上稱之為「劉易斯拐點」。
人口紅利
與「劉易斯拐點」相對應的是「人口紅利」,由於年輕人口數量增多形成的廉價勞動力,提供給經濟發展相對便宜的要素價格。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一個重要要素,這一點,在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中也表現得較為明顯。
而「劉易斯拐點」與「人口紅利」之間似乎有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前者的顯現,往往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一個前兆。我們面臨的「拐點」更多的是指 「初級勞動力」領域,相對應的,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中級勞動力」數量卻越來越不足(大學本科生以上的「高級勞動力」倒是在增加,但質量並不樂觀),這更加加劇了未來發展的風險。

『伍』 何謂劉易斯拐點,判斷他是否到來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判斷劉易斯拐點的標准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
劉易斯拐點相對應的是人口紅利,而劉易斯拐點與人口紅利之間有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前者的顯現,往往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一個前兆。我們面臨的「拐點」更多的是指 「初級勞動力」領域,相對應的,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中級勞動力數量卻越來越不足,這更加加劇了未來發展的風險。

『陸』 什麼是劉易斯拐點

在長期經歷二元經濟發展之後,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開始出現重要轉折。按照發展規律,一旦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徵消失,就意味著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對於處在二元結構和經濟體制雙重轉換中的中國經濟來說,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一方面,這個轉折的成功意味著一個嶄新發展時期的到來,另一方面,這個轉折期間充滿了嚴峻的挑戰。「劉易斯轉折點」簡而言之就是在此這個轉折點之前不論有多少新增就業,工資都不會漲,這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發展;在這一點之後勞動供給不再是無限的,工資開始上漲,人均收入開始實質性地增長,這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經濟增長。
《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之八:劉易斯轉折點及其政策挑戰》綠皮書指出,目前發端於中國沿海地區並且蔓延於全國的勞動力短缺現象,將預示著中國二元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轉變,即中國經濟發展的「劉易斯轉折點」正逐步呈現。 曾幾何時,不少人還在為「廉價勞動力」、「富裕勞動力」而慶幸,可從2004年起,一度僅在個別行業、地方出現的用工短缺,並不像人們當初設想的那樣,只是一種季節性現象,而是迅速蔓延到珠三角、長三角、閩東南等國內多個地區,目前仍沒有緩解的跡象,並逐步演變為局部地區招不到工的民工荒。 當一個國家把無限供給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淘乾的時候,就到了發展經濟學中的劉易斯轉折點。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劉易斯轉折點應該只出現一次。幸運的是,我們即將看到這一點。如果把劉易斯轉折點看成一個區域的話,我們已經生活在劉易斯轉折區域了。 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劉易斯轉折點是黎明前的黑暗。那麼,我們靠什麼應對劉易斯轉折區域呢?由於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曾經連綿不斷的民工潮令企業家們錯誤認為,民工是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因此,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中民工被密集且廉價地使用,民工的生存環境惡劣,民工的勞動力價格長期被嚴重扭曲,並已達到了極不合理的低水平。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價格不可能長期背離其價值,民工荒現象的出現,正是國內勞動力價格上升這一必然趨勢的前奏,是市場供求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 我們現在需要關心的目標並不是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本身,而是那些在不同區域中生活的人,尤其是其中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和農民工。區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能浪費資源和時間試圖去縮小各個方面的區域差距。區域經濟差距是否合理的依據,不是區域差距大小本身,而是在這些不同區域中的個人實際收入和福利水平是否大致相當。而個人福利水平的高低,不是取決於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否一致,而是取決於個人意願和個人之間是否擁有大致相同的生存權、發展權、自由擇業權及相應的社會和物質的基礎結構。這是應對應對劉易斯轉折區域的必然要求。 應當承認,勞動力短缺不是短期矛盾。普遍認為,勞動力短缺是民工工資福利待遇太低、農村政策有較大改善、經濟新一輪高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大幅增長三大因素所致。但還應看到農村勞動力資源經過20多年的持續輸出,供給能力已經發生變化,正從過剩轉向緊缺,勞動力短缺並不是短期性、結構性、局部性現象,而是長期性、根本性矛盾。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外出務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經濟未來繼續持續增長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都將面臨挑戰,低成本廉價品低利潤主導的出口戰略和發展戰略必須盡快轉型。

『柒』 劉易斯拐點問題

應該處於一個不斷上漲的趨勢。由於工資具有向下剛性,是不可能先增後減的,而劉易斯拐點之後面臨的是勞動力短缺局面,勢必會增加工資以招募工人。所以不存在工資先增後減還是先減後增的問題,是一直上升的。

『捌』 劉易斯拐點是什麼意思

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

『玖』 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認為,在一國發展初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一個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的「維持生計」部門(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一個是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以工業部門和城市為代表)。農業部門人口多、增長快。由於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其邊際生產率非常低甚至為零,農業部門出現大量勞動力剩餘。此時,只要工業部門能夠提供稍大於維持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資,農業部門就將湧入大量勞動力至工業部門,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所謂「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即指勞動力供給曲線在既定工資水平下具有無限彈性。②既定工資既是農業部門勞動力維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隨著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農業中勞動的邊際產出量在g點降為零。此時,農業部門中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圖(一))。當工業部門提供既定水平工資時,農業部門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圖(三)),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工業部門不斷擴張。由於在既定工資k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工業部門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獲得利潤轉化為再投資,將規模不斷擴大(由D1擴大到D2)直到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吸收完,即規模D3,也稱【劉易斯拐點】。在該點以後,由於農業部門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工業部門要想繼續吸收農村勞動力,必須提高工資。直至工業部門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具有相同的邊際生產率,二元結構轉化為一元,發展中國家朝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

『拾』 劉易斯拐點是什麼現象

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