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督戰怎麼讀
督戰的讀音是(dū zhàn)。
督戰
[拼音] [dū zhàn]
[釋義] 監督作戰:親臨前線~。
Ⅱ 督戰的意思是
一、督戰的意思
親臨前線,在前線監督作戰。
二、督戰引證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相國恐諸君不肯用力,遣小將至此督戰。」
譯文:相國擔心各位作戰時不用心,派遣我到這里監督作戰。
三、督釋義
察看;監管。
四、督戰示例
強哥自己坦陳了親赴東北「督戰」經濟工作的直接原因。
(2)督戰擴展閱讀
督戰的近義詞:
一、監督
1、釋義
即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督察軍事。
2、引證
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
二、督察
1、釋義
監督查看,或指擔任督察工作的人。
2、引證
吳組緗《山洪》三一:「保長除了負責水路運輸,又組織八位甲長作隊員,主持著一個所謂督察隊,任務是對各隊員督察之責。」
Ⅲ 八路軍打仗時有督戰隊嗎
有政委和糾察隊,前者類似於督戰和參謀的雙重角色,後者是憲兵類角色。另外大部分指揮官都是黨員,黨性就是督戰隊。
解放軍有糾察隊,平時管軍容風紀,戰時管戰場紀律。
憲兵,英文military policeman(軍事警察),起源於法國,與裝甲兵、航空兵一樣,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軍隊的正規常設兵種。主要負責維持軍隊紀律,保障軍隊命令的執行,組織軍事法庭。是名副其實的軍隊中的警察。
憲兵在西方的軍事結構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軍隊內部的刑事事件以外,憲兵也處理由軍隊管理的其他事件。在一些侵略戰爭期間,憲兵也充當鎮壓當地人民反抗的急先鋒,中國在國民黨時期曾經有過憲兵,但現在尚無此類組織,現在軍中的刑事案件由軍事檢察院派人進行調查和處理。
我國在民國時期也編有數個營的常備憲兵部隊。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因為憲兵在沙俄時期經常執行槍決任務,因此名勝狼藉,所以取消了憲兵這一兵種。所以各社會主義國家一般也都不設置憲兵。
有些國家的憲兵還編有特種部隊,通常擁有與部隊相同的裝備,但其火力要大於一般警察。其標志為陸軍:MP 海軍:NP 空軍:AFP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世界上幾乎所有有軍隊國家都組建了憲兵部隊。我國台灣省就擁有3個憲兵營和一個機械化憲兵營。此外,解放軍駐港(澳)部隊也編制有憲兵。
Ⅳ 督戰隊是什麼意思
督戰隊是指士兵監督單位,職責是在戰場上監督士兵,以防止逃逸。若出現逃兵現象,有權利對逃亡士兵進行處置。
在戰場上難免會出現不利局面導致士氣低沉,引起大量士兵逃亡。為了控制這種局面,軍隊里往往會設置一種特殊的部隊——督戰隊。督戰隊的職責,就是在軍隊潰散的時候阻擊逃兵,以正軍心,遏制大規模逃亡事件的發生。
歷史上的督戰隊:
在歐洲,古羅馬時代即已經設立有監督部隊執行作戰的官員。據西羅馬帝國瓦倫提尼安二世時期的羅馬軍事學家韋格蒂烏斯所著的《羅馬軍制》中說皇帝往各部隊派遣總督,他們大多擔任過執政官。
在和平還是戰爭的問題上,軍團也好,輔助部隊也好,都得聽從他們的決策。現今,眾所周知,他們的位置已由作為軍隊統帥(magistri militum)的高位人士占據。而且每位總督不是指揮兩個,而是指揮著更多的軍團。
但實際上主宰一切事務的乃是具有一級高級將領頭銜的軍團長。當總督不在時,他作為其代理人享有最高權力。保民官、百人隊長和其他軍士都得執行他的命令。
口令以及警戒或開拔的指令由他下達。如有軍士做出違法犯紀之事,須經軍團長核准由保民官去對之實施懲戒。全體軍士的武器、馬匹、被裝、糧餉全部由他掌管。部隊的紀律是否嚴明,軍團所屬步騎兵的訓練是否堅持不懈全都取決於他的號令和處置。
Ⅳ 「督戰」是什麼意思
基本解釋
監督作戰:親臨前線,在前線監督作戰。
分開解釋
督:筆劃:13。部首:目。五筆輸入法:hich
基本解釋: 督
讀音:dū
意思:察看;監管:監督。督辦。督導。督察。督促。督師。督率(shu剗 )(亦作「督帥」)。督戰。督學。
(5)督戰擴展閱讀:
詞語出處
(1).督率作戰。《晉書·何無忌傳》:「 無忌 尚厲聲曰:『取我 蘇武 節來!』節至,乃躬執以督戰。」《新唐書·裴度傳》:「唯 度 請身督戰。」 宋 曾鞏《明州擬辭高麗送遺狀》:「及至 唐 室,以 太宗 之英武, 李勣 之善將,至於君臣皆東向以身督戰,而不能拔其一城。」
吳組緗《山洪》三三:「我們游擊隊司令官從某地親赴前線督戰。」
(2).引申為督率工作。 程樹榛《勵精圖治》:「 宮本言 坐鎮中軍,運籌帷幄,經過周密部署,全廠兵分三路殺向生產、整頓、生活三條戰線。而在各個主要環節上,他都親自上陣督戰。」
Ⅵ 督戰是什麼意思
督戰的意思:親臨前線,在前線監督作戰。
督戰:[ dū zhàn ]
引證解釋:
1、督率作戰。
吳組緗 《山洪》三三:「我們游擊隊司令官從某地親赴前線督戰。」
2、引申為督率工作。
程樹榛 《勵精圖治》:「 宮本言 坐鎮中軍,運籌帷幄,經過周密部署,全廠兵分三路殺向生產、整頓、生活三條戰線。而在各個主要環節上,他都親自上陣督戰。」
(6)督戰擴展閱讀:
造句
1、牆後的士兵只需一扭頭,就可瞥見這兩位在他們上方督戰的大人物。
2、部署了額外的軍隊,他們在指揮戰斗。馬利基本人也親臨巴士拉這座南部石油城市督戰。
3、現場督戰的俱樂部高層表示,康師傅隊是這場比賽的勝利者。
4、整整一天,李將軍和朗斯特里特都在督戰。
5、尤達擔任統帥,在前線指揮中心督戰。
Ⅶ 「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這里的絲毫有什麼表達作用
絲毫有強調、加強語氣的表達作用。
「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絲毫」的意思是極小或少、一點兒,比喻數量極小或很小、一點點,用在此處就是一點作用都不起。
此處沒有「絲毫」二字,意思沒變,仍然是沒有起到作用,但用了「絲毫」二字,絲毫是程度副詞,起到了強調、加強語氣的作用,表示一點點作用也起不到。
表達了當時國民黨大部分官兵都不想再打了,都希望和平,而國民黨高層卻依然不肯放手,依然與人民作對,揭示出國民黨的統治不得人心,讓我們對國民黨反動派深深仇視。
(7)督戰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這一路現已佔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
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
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
文稿賞析:
該篇新聞通過對渡江戰斗的報道,反映當時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力量的對比上已佔有壓倒優勢。
國民黨之抵抗已是「甚為微弱」、「毫無鬥志」。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打破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計劃,對解放全中國有重大意義。
該文選材精當,展現了解放軍勝利渡江的雄偉場面。報道了從九江到江陰三路大軍的渡江捷訊,迅速、及時,有新意。描述解放軍東路戰事可謂神來之筆。
時任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自以為東面防線很鞏固,於是趕赴面對解放軍中路軍的蕪湖督戰,結果正是這一天,東面防線被解放軍攻破。說明國民黨政府已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已改變不了戰爭的進程 。
該文詳略得當,描述解放軍各路軍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而是對東路軍的戰況寫的比較突出,較為詳細的寫了戰斗情況以及戰果。
在報道中、西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了一段簡要的議論,這種議論既交代了解放軍取勝、國民黨軍失敗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又進一步說明國民黨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全文語言准確、具體、生動,氣勢磅礴,文氣濃烈。在表達上運用了對比、襯托及排比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動感和氣勢 。綜觀全文,語言准確精簡,感情色彩鮮明,是新聞作品中的瑰寶 。
Ⅷ 「督戰」的意思是什麼
一、「督戰」的意思
監督作戰。
二、「督戰」引證
吳組緗《山洪》三三:「我們游擊隊司令官從某地親赴前線督戰。」
三、「督」釋義
監管,察看。
四、「督戰」示例
戰至第三天,關麟征向霍丘南門投入了他的最後一個團,並在炮火掩護下親自督戰。
(8)督戰擴展閱讀
「督戰」的近義詞:
一、監察
1、釋義
監視管理;監督管理,監視看管罪犯。
2、引證
秦瘦鷗《秋海棠》一:「突然門外探進了一張馬面一樣長的瘦臉來,那是專門在下處里監管他們的於先生。」
二、監督
1、釋義
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2、引證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適因本府中學腐敗,監督秦公受當局寵任,榮膺整理之責。」
Ⅸ 在戰爭時期,打仗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有督戰部隊
Ⅹ 掛牌督戰是什麼意思
「掛牌督辦」指的是上級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社會公示等辦法,督促限期完成對重點案件的查處和整改任務。
「掛牌督辦」指的是上級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社會公示等辦法,督促限期完成對重點案件的查處和整改任務。掛牌督辦的案件如果到時間不能夠辦理好督辦案件是要問責的。
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是指縣(市、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為行政區域內每一所經審批註冊的幼兒園(含民辦)配備責任督學,實施經常性督導。為督促幼兒園規范辦園行為,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辦法》。